-
公开(公告)号:CN111061293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1911097655.4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参数耦合的飞行器故障定位方法、飞行器及存储介质。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参数耦合的飞行器故障定位方法,首先获取和处理原始数据,并生成测点序列;然后生成故障‑测试依存D矩阵并分解得到多个分块矩阵;最后分别进行故障诊断计算得到D矩阵对应的故障诊断结果;根据故障诊断结果确定所述飞行器的故障。实现了对规模庞大、参数高度耦合的复杂状态下的飞行器系统的多种故障模式的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4104341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1274701.0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陈誉仁 , 贾磊 , 彭波 , 宋春雨 , 石小亮 , 张鑫桥 , 吴迪 , 刘敏华 , 朱永贵 , 姚世东 , 顾春辉 , 张庆利 , 孔文秦 , 王金昌 , 熊艳丽 , 王锦锋 , 崔娴娴 , 田甜 , 石铄 , 乙冉冉
IPC: B64G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空间运输的被动式回收锁紧装置和使用方法,将回收锁紧装置主动端和被动端对齐后插入,主动端和被动端中的半圆柱销被迫旋转,迫使紧固弹簧蓄能,插入到位后,主动端和被动端中的半圆柱销啮合,同时在紧固弹簧的驱动下旋转归位,锁紧完成,另外,在返回地面后,维护人员可通过按压压杆,实现手动快速解锁。本发明解决了载荷从轨道返回地面过程中与飞行器的连接问题,降低了载荷与飞行器的连接难度,保证了载荷能够在飞行器返回过程中与飞行器可靠连接,同时飞行器能够在返回地面后快速卸载载荷。本发明回收锁紧装置可重复使用,主要应用于空天飞行器携带物品从轨道返回地面过程中,使物品便捷可靠安装于飞行器舱内。
-
公开(公告)号:CN109522622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811289085.4
申请日:2018-10-3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自由度太阳电池阵在轨载荷工况确定方法及系统,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太阳电池阵的有限元模型;从有限元模型中获取太阳电池阵在轨转动部分所有有限元节点的质量矩阵和在旋转点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矩阵;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动特性分析,提取模型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根据带挠性太阳电池阵的飞行器在轨动力学模型,按照飞行器在轨任务工况开展动力学仿真,得到模态坐标、飞行器本体加速度、角加速度和角速度;分别采用弹性法和胡克法计算关节力矩,对比两种方法得到关节力矩的一致性,如一致说明计算无误,求取关节力矩绝对值最大值,得到太阳电池阵的载荷工况,从而确保飞行器在轨任务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55562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057327.3
申请日:2022-08-31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张家雄 , 张华山 , 陈雅曦 , 周正阳 , 韩金鹏 , 杜志博 , 黄晓晨 , 陈尚 , 李昊 , 穆星科 , 杜刚 , 王彬 , 谭珏 , 周晓丽 , 张月玲 , 韩旭 , 曹晓瑞 , 杨勇 , 朱永贵 , 罗臻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119/10 , G06F119/14 , G06F113/28 , G06F113/24
Abstract: 一种空天飞行器微振动试验条件获取方法,搜寻飞行器在轨工作过程中的微振动扰源;对微振动扰源进行分类,确定无法避开的扰源;开展无法避开的扰源的微振动环境测量试验,获取扰源的最大振动环境时域曲线;建立微振动响应分析有限元模型;开展瞬态响应分析,确定精密仪器的微振动响应;将精密仪器的微振动响应时域曲线转化为频域曲线,并进行包络设计,得到精密仪器的微振动试验条件,用于后续试验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07807543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711158818.6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严卿 , 欧峰 , 闫旭晟 , 郑平军 , 马婷婷 , 闻悦 , 王飞 , 蔡巧言 , 朱永贵 , 张旭辉 , 张化照 , 邵秋虎 , 赵大海 , 刘岱 , 何朔 , 海尔瀚 , 韩威 , 曾凡文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时状态识别的释放分离自动控制系统和方法,及牵引滑跑试验装置,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导航模块,用于对牵引车的位置信息进行实时解算,得到牵引车的实时速度;显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时速度与分离速度的比较结果发送第一分离控制指令;以及,根据反馈信号发送第二分离控制指令或刹车指令;释放分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分离控制指令,采用第一分离策略控制牵引车与飞行器分离;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分离控制指令,采用第二分离策略控制牵引车与飞行器分离;以及,根据所述刹车指令,采用第三分离策略控制牵引车和飞行器紧急刹车。通过本发明实现了牵引车和飞行器的自动分离,且系统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061293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1097655.4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参数耦合的飞行器故障定位方法、飞行器及存储介质。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参数耦合的飞行器故障定位方法,首先获取和处理原始数据,并生成测点序列;然后生成故障-测试依存D矩阵并分解得到多个分块矩阵;最后分别进行故障诊断计算得到D矩阵对应的故障诊断结果;根据故障诊断结果确定所述飞行器的故障。实现了对规模庞大、参数高度耦合的复杂状态下的飞行器系统的多种故障模式的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6484969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610847855.7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90/50
Abstract: 一种大包线强机动飞行器动力学高精度仿真方法,属于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大包线强机动飞行器的刚体弹性耦合动力学高阶模型,建模过程仅考虑小幅线性振动假设,充分考虑了飞行器大包线强机动飞行过程中显著且快时变的气动力和力矩、发动机推力和力矩、重力、姿态强机动、气动舵快速运动与结构弹性振动之间的相互耦合影响,模型包含了全面的高阶非线性项,刚体运动与弹性振动之间的耦合影响项、姿态机动和气动舵快速运动对弹性振动和姿态的影响项。因此,该高阶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大包线强机动飞行器真实状态,利用该高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可以用于验证飞行器设计的合理性,验证结果较传统模型更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6484957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610829230.8
申请日:2016-09-18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90/50
Abstract: 一种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飞行制导控制性能评估系统,建模分析模块针对重复使用运载器进行建模,根据预设的任务需求,进行制导、控制性能分析,得到性能分析结果输入至评估架构构建模块;指标体系构建模块根据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任务需求、飞行器对象的动力学特点,明确制导、控制性能指标体系;性能评估方法库中存储层次分析法、蒙特卡洛方法、u分析方法、非参数估计方法;评估架构构建模块根据制导、控制性能指标体系从性能分析结果中获取相应指标,根据性能指标特点及飞行任务各阶段的制导控制律,从性能评估方法库选取对应的方法确定不同性能指标的评估结果,并将所有评估结果按照飞行阶段以及各飞行阶段各指标赋权值后相加得到最终的评估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07963240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1155372.1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信号流的重复使用运载器自主故障诊断及智能维护系统及方法,属于航天器故障诊断与维护保障技术领域。本发明依据故障诊断结果,智能推算周期、经费最优化维护方法,实现智能维护,从而解决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故障诊断“人在回路”参与量大、一定的滞后性且维护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快速在线故障诊断以及智能维护,有利于为运载器实现快速重复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933968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1122894.1
申请日:2017-11-14
Applicant: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飞轮一体化布局装置及其安装调整方法。三飞轮一体化布局装置包括:树状支架、飞轮;树状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纵向飞轮安装在主支撑杆一端,主支撑杆另一端与飞行器连接;主支撑杆沿飞行器机体坐标系Y轴方向,纵向飞轮的主惯量轴沿飞行器机体坐标系Y轴方向;横向飞轮、斜置飞轮分别安装在各斜向支撑杆端部,与横向飞轮连接的斜向支撑杆与主支撑杆垂直,沿飞行器机体坐标系Z轴方向,横向飞轮的主惯量轴沿飞行器机体坐标系Z轴方向;各结构连接杆与主支撑杆垂直,端部连接飞行器。本发明解决了航天飞行器舱内空间紧凑,三飞轮组布局困难,同时由于舱内空间开敞性不好,安装操作空间不足,测量光路可达性不好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