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5371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1810630076.0
申请日:2018-06-19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A61N1/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神经电极以及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方法。所述柔性神经电极包括柔性衬底、柔性绝缘层以及位于柔性衬底和柔性绝缘层之间的导电层和磁性材料层;其中,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导电线,导电线包括互连导线以及分别位于互连导线两端的记录位点和焊点;磁性材料层包括多个磁性材料部,磁性材料部与第一部分互连导线一一对应;柔性绝缘层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与记录位点一一对应,通孔贯穿柔性绝缘层露出对应记录位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柔性神经电极具有磁性,能够在磁场力的牵引作用下植入大脑皮层,进而使得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对脑组织不会造成较大的急性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0956778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1910063108.8
申请日:2019-01-23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梳的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将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梳中的实心结构、网格结构和梳齿状结构浸没于固化剂中,以及从固化剂中取出该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梳,使得网格结构和梳齿状结构发生弯曲,网格结构发生自组装,梳齿状结构自组装形成针状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可以将二维平面的柔性神经微电极梳组装成具有三维结构的柔性神经微电极梳,可以大大减小植入过程造成的损伤,与通过滴涂法对柔性神经微电极梳进行处理相比,使用浸没的方法处理得到的柔性神经微电极梳,组装后的结构更有序,形成的针状结构直径更小,表面更光滑,电极植入过程造成的损伤更小,更适用于作为脑神经检测元件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510678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610819422.0
申请日:2016-09-12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A61B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褶皱神经电极阵列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封装体、外部转接口和经过褶皱处理的电极阵列,封装体包括弹性衬底和绝缘体,电极阵列与弹性衬底的上表面贴合,电极阵列与外部转接口通过外引线连接,绝缘体贴覆于弹性衬底与外部转接口上,以将电极阵列与外引线封装于封装体内,绝缘体上设有缺口,电极阵列包括一个或多个神经电极,缺口暴露神经电极的有效检测部位。本发明通过将电极阵列进行褶皱处理使神经电极的平面投影面积减小,在不损失神经电极的信噪比的情况下,提高电极空间分辨率,兼具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用于神经电信号的监测和记录,与生物组织力学性能相互匹配,具有更优的生物兼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50411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275548.2
申请日:2020-04-09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IPC: A61N1/05 , A61M31/00 , A61B5/0478 , A61N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神经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神经电极包括柔性神经电极固化物,所述柔性神经电极固化物包括聚合物固化物和通过共组装作用分散在所述聚合物固化物中的柔性神经电极阵列;所述聚合物固化物中分散有活性物质。本发明中的活性物质分散于包裹在柔性神经电极周围的聚合物固化物中,复合神经电极可植入大脑的特定脑区,并且将负载的活性物质定点输送到目的脑区,对目的脑区的细胞功能进行调控;同时柔性神经电极的电极可以记录并刺激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并可和光遗传等技术相结合,对神经环路、神经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208110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811399819.4
申请日:2018-11-22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G01N21/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拉曼增强基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液/液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有由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钝化层,使其具有核壳结构,并使具有核壳结构的金纳米粒子在界面组装以六方最密堆积的形式组装形成超晶体结构;本发明获得了一种表面高度有序的柔性拉曼增强基底,其增强因子可达3.5×107,几乎可以实现单分子检测,检测时拉曼光谱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左右,拉曼增强信号干净,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能够实现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柔性聚合物基底层的引入还能够使其贴合于任意形貌的表面进行拉曼光谱检测,同时实现背入射式拉曼检测和正入射式拉曼检测,拓宽了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5688868B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610149755.7
申请日:2016-03-16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贵金属‑碳纳米管三维多孔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复合物包括贵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海绵和用于连接贵金属纳米粒子与碳纳米管海绵的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裹于所述碳纳米管海绵上,所述贵金属纳米粒子负载于连接层上。所述贵金属‑碳纳米管三维多孔复合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超高,对单质汞的吸附效率高,另外,贵金属与单质汞形成的合金,可通过加热去合金化除去所吸附汞,从而对吸附剂进行回收;所述复合物为三维多孔结构,具有磁性,方便使用和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5688868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149755.7
申请日:2016-03-16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8007 , B01D53/64 , B01D53/8665 , B01D2253/102 , B01D2255/10 , B01D2255/9205 , B01D2257/602 , B01J20/205 , B01J20/28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贵金属-碳纳米管三维多孔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复合物包括贵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海绵和用于连接贵金属纳米粒子与碳纳米管海绵的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裹于所述碳纳米管海绵上,所述贵金属纳米粒子负载于连接层上。所述贵金属-碳纳米管三维多孔复合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超高,对单质汞的吸附效率高,另外,贵金属与单质汞形成的合金,可通过加热去合金化除去所吸附汞,从而对吸附剂进行回收;所述复合物为三维多孔结构,具有磁性,方便使用和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373647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410009218.3
申请日:2014-01-08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B01J21/06 , C01G23/053 , B82Y40/00 , C02F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催化剂由相互搭接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组成。其制备方法是以由纳米纤维或碳纳米管相互搭接组成的三维多孔海绵作为模板,原位负载二氧化钛。之后,利用在空气中加热的方法将三维多孔海绵氧化除掉,形成三维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催化剂。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催化剂在吸附-光催化降解水体中染料分子的应用。一方面,二氧化钛纳米管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对染料分子降解效率高;而且,二氧化钛纳米管易从溶液中分离,方便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因此本发明得到的三维多孔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剂具有降解效率高、易分离和回收、能同时降解水中的多种污染物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393027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513286.3
申请日:2014-09-29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H01L29/16 , H01L29/772 , H01L2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16 , H01L21/04 , H01L21/0425 , H01L29/1606 , H01L29/772 , H01L2229/00
Abstract: 一种全碳石墨烯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全碳器件由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膜(以下简称复合膜)源漏电极、石墨烯沟道和基底组成。首先,利用标准微加工工艺对转移到铜箔上的网状碳纳米管膜做图形化处理。进一步,在图案化铜箔上生长单层石墨烯。之后利用有机胶辅助转移的方法将其转移到各种类型的基底上得到全碳石墨烯器件。与现有石墨烯器件相比,本发明的全碳石墨烯器件为单片集成,工艺简单,力学性能优异,可用于制备便携式柔性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4237308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310231444.1
申请日:2013-06-09
Applican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IPC: G01N2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体外筛选药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急性分离的动物心脏置于传感器上并分别施用候选药物;(b)通过所述传感器测定心脏的动作电位的变化;(c)比较心脏的动作电位的变化,依据动作电位的变化选择候选药物;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传感元件和参比电极,所述传感元件包括基板以及固定于该基板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且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电连接有石墨烯膜,石墨烯膜与基板之间具有空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大幅度地提高了传感器中的石墨烯的电导率,并进而提高了体外筛选药物的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