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37422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202952.1
申请日:2017-11-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anD突变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或SEQ ID No.3所示,所述的panD突变基因SEQ ID No.1是panD基因的第34位碱基由A变成G;所述的panD突变基因SEQ ID No.3是panD基因的第50位碱基由T变成C。本发明还公开了包含上述突变基因的基因工程以及该基因工程菌在催化生产β-丙氨酸中的应用。本发明包含panD突变基因的基因工程菌可以高效转化L-天冬氨酸来生物法制备β-丙氨酸,β-丙氨酸的产量分别达42.81g/L和19.46g/L左右,比亲株分别提高了近4.8倍和2.2倍。
-
公开(公告)号:CN107699536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1203686.4
申请日:2017-11-2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因工程菌及其在生产D-1,2,4-丁三醇中的应用。该基因工程菌为构建克隆表达2-酮酸脱羧酶基因MdlC和木糖脱氢酶基因XylB,木糖酸脱水酶基因YjhG和醇脱氢酶基因YqhD,并将构建好的基因转入宿主菌BL21(DE3)的细胞内得基因工程菌BL21-02,在此基因工程菌的基础上筛选新的木糖酸脱水酶,得到新的基因工程菌,经发酵培养生产D-1,2,4-丁三醇。本发明通过筛选所提供的木糖酸脱水酶基因CcXylD,能够提高D-木糖合成D-1,2,4-丁三醇的能力。再将本发明中最适的木糖酸脱水酶基因CcXylD与来源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α-酮酸脱羧酶KdcA共同应用到D-1,2,4-丁三醇生产过程中,得到最优菌株BL21-15,最终BT产量可达10.66g/L。
-
公开(公告)号:CN11970990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091561.5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NADPH辅因子循环提高四氢叶酸生物合成的方法,旨在通过体外酶催化技术将叶酸催化为四氢叶酸。本发明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为宿主细胞,表达筛选得到的粘质沙雷氏菌来源的二氢叶酸还原酶(SmDHFR)以及假单胞菌属来源的甲酸脱氢酶(pseFDH)。使用TB培养基进行发酵,超声细胞破碎、纯化以得到SmDHFR和pseFDH的纯酶液。SmDHFR负责将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此过程消耗NADPH转化为NADP+。pseFDH负责将产生的NADP+还原为NADPH以实现NADPH辅因子的循环利用。本发明通过探究两种酶添加浓度的最佳比值,最适反应pH及底物浓度的优化,最终四氢叶酸产量为3661.14μM。
-
公开(公告)号:CN118109381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321612.4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12N1/21 , C12N15/70 , C12N15/54 , C12N15/60 , C12P13/00 , C07C209/84 , C07C209/86 , C07C211/09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合成丁二胺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通过过表达鸟氨酸脱羧酶基因SpeC,精氨酸激酶基因ARG1和吡哆醛激酶基因pdxK,构建得到的了重组大肠杆菌TAC。本发明以重组大肠杆菌TAC经诱导表达后的细胞液作为催化剂,以精氨酸为底物,全细胞催化合成生产丁二胺,该催化体系过程简单温和,对环境、设备及操作人员均无害。从催化结果看,重组大肠杆菌TAC能够催化0.75M精氨酸生产含57.45g/L丁二胺的催化反应液,转化率达到99%以上。通过对催化液中的丁二胺进行膜分离、蒸馏除水、碱化浓缩液、有机萃取剂萃取、精馏,成功从有机相中分离出了纯度为99.9%丁二胺。
-
公开(公告)号:CN114480239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210181070.6
申请日:2022-02-26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WLP途径和还原性甘氨酸途径协同同化甲醇的重构嗜甲基丁酸杆菌及其应用。重构嗜甲基丁酸杆菌中包括天然WLP途径同化甲醇;所述重构嗜甲基丁酸杆菌中导入的基因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的甘氨酸裂解系统氨基甲基转移酶(GcvT)、甘氨酸裂解系统H蛋白(GcvH)、甘氨酸脱羧酶(GcvP),过表达内源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glyA)。重构的嗜甲基丁酸杆菌在以甲醇为唯一碳源中发酵验证发现较原始菌株的最大生物量提高了55.26%,甲醇同化量提高了34.47%,同时将重构菌株发酵生产合成丁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其最终最大生物量提高了55.26%,甲醇同化量提高了57.14%,丁酸合成量提高了(56)对比文件Philibert Tuyishime等.Novel outlookin engineering synthetic methylotrophsand formatotrophs: a course for advancingC1‑based chemicals production.World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Biotechnology.2020,第第36卷卷(第第8期期),第118篇.
-
公开(公告)号:CN110591997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1911036211.X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木糖酸脱水酶活性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构建克隆表达铁硫簇插入蛋白SufA,并将构建好的基因转入宿主菌细胞内得基因工程菌,所述基因工程菌用于发酵生产D‑1,2,4‑丁三醇的中间产物2‑酮基‑3‑脱氧‑d‑木糖酸。通过提高了木糖酸脱水酶的活性,进而促进了木糖酸的消耗并提高了2‑酮基‑3‑脱氧‑d‑木糖酸的产量,最后提高了D‑1,2,4‑丁三醇的发酵生产。本发明方法简单,可靠性强,应用前景广。
-
公开(公告)号:CN115927495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447474.1
申请日:2022-11-18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12P13/00 , C12N15/70 , C12N15/60 , C12N15/113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敏调控体系在合成戊二胺上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以λ噬菌体的pR/pL启动子和温敏阻遏子Ci857,构建温敏传感体系;(2)构建温度调控赖氨酸脱羧酶表达的重组质粒;(3)构建温度调控合成戊二胺的重组大肠杆菌。本发明可以解决目前由于戊二胺积累导致一步法发酵生产戊二胺受限的首要难题,为二元胺为代表的细胞毒性产品的生产提高了参考,为推动生物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公开(公告)号:CN111088193B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010027421.9
申请日:2020-01-1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食甲基丁酸杆菌电转频率的方法。该方法在原先电转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感受态的制备,电转参数和复苏时间三方面优化转化方法,使得食甲基丁酸杆菌最终转化频率达到3170,较优化前提高10倍。在目前食甲基丁酸杆菌的研究稀少的大背景下,本发明对于其电转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及优化,克服了目前对于食甲基丁酸杆菌菌株遗传操作工具研究的难题,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172143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010026812.9
申请日:2020-01-1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木糖酸脱水酶,所述D‑木糖酸脱水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本发明通过易错PCR对来自大肠杆菌的D‑木糖酸脱水酶YjhG进行定向进化,得到四种D‑木糖酸脱水酶YjhG基因序列,将其转化大肠杆菌,获得几组活力较高的突变株91号、96号、62号和286号,这几个菌株在12h内所消耗木糖酸分别为4.2g/L、4.8g/L、6.22g/L、5.43g/L,而出发菌株(亲株A)在同等条件下消耗的木糖酸为2.15g/L,分别提高了2.1倍、2.4倍、2.89倍、2.5倍。
-
公开(公告)号:CN11300515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87243.8
申请日:2021-03-1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碳酸苷酶原位调节脱羧过程pH的方法,在脱羧酶催化脱羧反应的体系中,添加碳酸酐酶捕获脱羧反应释放的二氧化碳原位调节脱羧过程的pH。本发明的利用碳酸苷酶原位利用催化反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调节L‑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过程的pH,通过对两种酶的配比,所形成的混合催化剂能够有效的稳定戊二胺合成过程中的pH,L‑赖氨酸脱羧酶的催化活性提高2倍,催300g/L L‑赖氨酸溶液催化0.5h可消耗250g/L L‑赖氨酸,催化结束pH为7.7。可以看出碳酸苷酶的添加能够快速促进二氧化碳溶解,缓解反应过程中的pH剧烈变化,有效的稳定脱羧酶催化过程的pH,维持了L‑赖氨酸脱酶的活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