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59471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280056792.3

    申请日:2012-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393 H01L29/1608 H01L29/66068 H01L29/7395

    Abstract: 漂移层(32)被形成在单晶衬底(20)上。漂移层(32)具有面向单晶衬底(20)的第一表面(S1)和与第一表面(S1)相反的第二表面(S2),由碳化硅制成,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由碳化硅制成并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集电极层(30)形成在漂移层(32)的第二表面(S2)上。通过去除单晶衬底(20),暴露漂移层(32)的第一表面(S1)。体区(33)和发射极区(34)被形成。体区(33)被布置在漂移层(32)的第一表面(S1)中,具有不同于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区(34)被布置在体区(33)上,通过体区(33)与漂移层(32)分离,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
    8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07493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80009968.9

    申请日:2014-02-04

    Abstract: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1)具有碳化硅层(101)。碳化硅层(101)被提供有沟槽(TR)。在横截面图中,该沟槽(TR)具有作为第一侧壁表面(SW1)和底部(BT)之间的交点的第一角部(C1),和作为第二侧壁表面(SW2)和底部(BT)之间的交点的第二角部(C2)。第一层(81)具有第二导电类型区(A)。在横截面图中,第二导电类型区(A)被布置成,与经过第一角部(C1)和第二角部(C2)中的任意角部的,并与形成碳化硅层(101)的碳化硅晶体的 方向平行的线(11)相交。通过SP除以ST计算出的比率为不低于20%且不高于130%,其中在平面图中ST表示第一层(81)和第二层(82)之间的交界面(B)中的沟槽的总面积,SP表示第二导电类型区的总面积。因此,能够提供能实现抑制击穿电压降低的碳化硅半导体器件(1)。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
    8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65594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280041157.8

    申请日:2012-08-03

    Abstract: 第一层(2)具有n型导电性。第二层(3)是外延形成在第一层(2)上并具有p型导电性的层。第三层(4)是形成在第二层(3)上并具有n型导电性的层。当施主型杂质的浓度被定义为ND,受主型杂质的浓度被定义为NA,并且在深度方向上从在第一层(2)和第二层(3)之间的界面朝向第一层(2)的位置被定义为D1时,满足1≤ND/NA≤50的D1为1μm或更小。设置栅极沟槽(6),其延伸穿过第三层(4)和第二层(3)以到达第一层(2),栅极绝缘膜(8)覆盖栅极沟槽(6)的侧壁。栅电极(9)嵌入在栅极沟槽(6)中并且在其间插入有栅极绝缘膜(8)。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