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76134B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610011492.3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SOH评估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的SOH估算方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动态计算动力电池的DCR评估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增加因子;通过动态计算动力电池的容量吞吐评估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因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内阻增加因子和容量衰减因子,建立一种SOH评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443459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03127.6
申请日:2016-09-0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88 , G01R31/3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SOC估算估算方法,首先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在电特性,提出采用一阶RC等效电路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确定动力电池的极化内阻R1、极化电容C1、欧姆内阻R0等为关键参数;结合充放电实验对模型参数初步辨识;在此基础上,同时综合常用SOC估算方法,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建立一种以卡尔曼滤波为主,结合开路电压修正、安时积分法的SOC估算策略。试验表明,SOC估算精度可以达到3%以内。
-
公开(公告)号:CN105676134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011492.3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63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SOH评估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的SOH估算方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动态计算动力电池的DCR评估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增加因子;通过动态计算动力电池的容量吞吐评估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因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内阻增加因子和容量衰减因子,建立一种SOH评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7139742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256904.4
申请日:2017-04-1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B60L58/10 , B60L224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单体电量均衡方法,其中将本发明的方法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后,能够使动力电池单体电量保持在SOCAVE±η范围内。根据动力电池性能属性,在车辆生命周期的前半阶段,η2 η1,此时均衡能够使动力电池单体电量保持在SOCAVE±η2范围内,均衡功能保证电池单体电量偏差不超过本身一致特性,能够防止个别电池单体出现加速老化、欠压、零压的现象,能够使动力电池既满足了车辆对能量的需求又保证了自身的一致特性,从而使均衡的目的更加明确。
-
公开(公告)号:CN107139742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710256904.4
申请日:2017-04-1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58/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单体电量均衡方法,其中将本发明的方法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后,能够使动力电池单体电量保持在SOCAVE±η范围内。根据动力电池性能属性,在车辆生命周期的前半阶段,η2 η1,此时均衡能够使动力电池单体电量保持在SOCAVE±η2范围内,均衡功能保证电池单体电量偏差不超过本身一致特性,能够防止个别电池单体出现加速老化、欠压、零压的现象,能够使动力电池既满足了车辆对能量的需求又保证了自身的一致特性,从而使均衡的目的更加明确。
-
公开(公告)号:CN103809476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410062226.4
申请日:2014-02-24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B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的模块控制单元ID动态管理方法,该方法在系统中增加一个信号线,从BCU发出的固定模式信号经该信号线给MCU1,再由MCU1再输出给MCU2,依次传递,最后由MCUn-1输出给MCUn。借助该固定模式信号和CAN总线,在BCU和MCU软件相应功能的配合下实现各MCU的动态ID管理。在设计BMS系统线束时即确定了各MCU的ID编号,因此在安装时无需考虑MCU的位置,各MCU的硬件一致,降低了成本和管理难度;各MCU软件一致,降低了软件管理难度;各MCU的ID值可以动态分配,便于系统维修,降低了维修成本和难度;在组装时各MCU没有安装位置和顺序要求,组装方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