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62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289449.8
申请日:2024-03-14
Applicant: 新疆大学 , 同济大学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预知交通事件发生下的高速公路多尺度交通态势推演方法,所述方法利用高速公路路侧单元和收费站所记录的车辆在非预知交通事件发生下的状态信息,通过信息耦合获取多尺度的交通参数数据;基于传染病模型构建非预知交通事件发生下的高速公路交通态势传播模型,以准确描述网络中交通行为的传播特征;并基于交通参数数据、交通行为传播特征和高速公路交通节点划分,利用超图卷积神经网络对多尺度的交通参数数据的时空关联性进行建模,实现对高速公路节点级的交通态势推演。本发明可填补高速公路对非预知交通事件实时感知的不足,为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交通态势演变信息,协助其快速制定合理的交通管控和应急救援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680544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10907611.3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1 , G08G1/052 , G08G1/0967 , G08G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换道行驶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公路的分流区内各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信息;基于运动状态信息对分流区内的各车辆进行状态预测,得到各车辆在预设未来时域内的运动状态预测结果;基于各车辆的运动状态预测结果确定目标车辆驶离目标公路的换道行驶策略;其中,目标车辆为分流区内任意需要驶离目标公路的智能车辆;从换道行驶策略中筛选出分流区的交通流运行效率取最大值时对应的最优换道行驶策略,控制目标车辆按照最优换道行驶策略行驶。本发明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车辆的换道行驶对整体交通流的影响,兼顾了换道车辆的运行效率,提升了交通流整体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141057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111416760.7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路口车辆碰撞预警测评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测评车辆的连续多帧预警设备图像,基于视频预警模板图像对各预警设备图像进行模板匹配以确定预警设备发出视频预警的预警时间;获取待测评车辆在预警时间的测评车辆位置和测评车辆速度,获取目标车辆在预警时间的目标车辆位置和目标车辆速度;基于测评车辆位置、测评车辆速度、目标车辆位置和目标车辆速度判断待测评车辆与目标车辆是否会产生碰撞,如果是,确定待测评车辆到达预计碰撞点的第一到达时间;基于预警时间及第一到达时间判断待测评车辆发出的视频预警是否有效。本发明提升了预警时间确定的准确性,实现了对车辆视频预警有效性的精准测评。
-
公开(公告)号:CN113963539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111218621.3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1 , G08G1/017 , G08B1/08 , G01S13/58 , G06K9/62 , G06V10/774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识别方法、模块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历史交通流参数信息和当前交通流参数信息;并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交通事故识别模型,以使交通事故识别模型根据历史交通流参数信息和当前交通流参数信息输出当前路段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和预设概率阈值,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到交通事故识别结果。上述识别方式,无需人工参与,即可自动得到交通事故识别结果,并对交通事故识别结果进行分类,提高了识别效率和精度,同时,上述方法面向智慧公路信息物理系统,可作为系统架构的一项支撑业务和应用示范,验证其系统逻辑和数据自流动机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14105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16760.7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路口车辆碰撞预警测评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测评车辆的连续多帧预警设备图像,基于视频预警模板图像对各预警设备图像进行模板匹配以确定预警设备发出视频预警的预警时间;获取待测评车辆在预警时间的测评车辆位置和测评车辆速度,获取目标车辆在预警时间的目标车辆位置和目标车辆速度;基于测评车辆位置、测评车辆速度、目标车辆位置和目标车辆速度判断待测评车辆与目标车辆是否会产生碰撞,如果是,确定待测评车辆到达预计碰撞点的第一到达时间;基于预警时间及第一到达时间判断待测评车辆发出的视频预警是否有效。本发明提升了预警时间确定的准确性,实现了对车辆视频预警有效性的精准测评。
-
公开(公告)号:CN113963538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216233.1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自流动的智慧公路信息物理系统,确定了信息物理系统中物理空间—连接通道—信息空间的功能要求、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系统运行逻辑,以及基于方案预演和知识积累的智能控制决策与优化机制,可以为出行者提供精准、及时、个性化的出行辅助信息的同时,支持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落地应用,提升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行效率,可有效促进信息物理系统在交通领域的落地方案制定和推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6805445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0907611.3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1 , G08G1/052 , G08G1/0967 , G08G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换道行驶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公路的分流区内各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信息;基于运动状态信息对分流区内的各车辆进行状态预测,得到各车辆在预设未来时域内的运动状态预测结果;基于各车辆的运动状态预测结果确定目标车辆驶离目标公路的换道行驶策略;其中,目标车辆为分流区内任意需要驶离目标公路的智能车辆;从换道行驶策略中筛选出分流区的交通流运行效率取最大值时对应的最优换道行驶策略,控制目标车辆按照最优换道行驶策略行驶。本发明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车辆的换道行驶对整体交通流的影响,兼顾了换道车辆的运行效率,提升了交通流整体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34350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58815.1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9 , G06F30/20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慧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分车道管控方法及系统,为实现单向三车道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车路协同安全预警、分车道车速管控等服务,在长下坡路段及其上游路段,部署智慧化设施和交安设施,充分利用路侧端感知、通信、控制等能力,以有效提升长下坡路段通行效率、降低长下坡路段交通事故数。
-
公开(公告)号:CN115620541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1106790.2
申请日:2022-09-0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8G1/0967 , G08G1/052 , G08G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智能车辆汇入方法、装置及智慧公路信息物理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汇入区间,并基于通信时延计算每个间隙的最小间隙值;结合预设避撞条件确定第一可汇入间隙以及对应的汇入参数;基于车辆性能分析待汇入车辆是否满足第一可汇入间隙的汇入要求,并确定第二可汇入间隙和汇入策略;以及,将最前端的第二可汇入间隙确定为目标汇入间隙,并将对应的汇入策略发送至待汇入车辆,以使待汇入车辆按照汇入策略汇入至目标汇入间隙。上述汇入方式中,突破了固定合流点的限制,基于待汇入车辆的运动学状态和主路车道交通流的协同,充分利用加速车道的空间资源动态设计合流点,实现了待汇入车辆安全、高效完成汇入,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547035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055589.6
申请日:2022-08-3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视距”避撞行驶控制方法、装置及信息物理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模式,适用于智慧高速公路匝道汇入区域、辅助智能车辆完成“超视距”避撞行驶,适用于不同车型,依据智能车辆的基础信息(车身长度等)、动力学特征参数信息为车辆设计行驶控制策略,以及适用于不同的匝道内通信覆盖范围,依据该覆盖范围为车辆设计行驶控制点以及行驶控制策略;在车载传感器感知距离外提前为车辆设计行驶控制策略,以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可应用于智慧高速信息物理系统,可有效促进信息物理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功能服务设计扩展和落地方案制定,可推进智能车辆在智慧高速公路的落地应用进程,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网运行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