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408400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480042083.9
申请日:2014-09-04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7/14 , B29C45/0001 , B29K2077/00 , B29K2309/08 , B29L2031/045 , B29L2031/06 , B29L2031/772 , C08G2261/342 , C08J5/043 , C08J2377/06 , C08K2201/004 , C08K2201/014 , C08L65/00 , C08L77/06 , C08L23/12
Abstract: 一种具有环状结构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上述成型体中,下述(A)~(D)所示的纤维长度的玻璃纤维以下述(A)~(D)所示的比率(相对于纤维状填料总体数的比率)被分散。因此,能够提供即便不进行成型为厚壁等的处理,在高温气氛中、吸水时的机械强度也优异并且充分具备具有环状结构的成型体所要求的应变耐性等强度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及其制法。(A)0.05mm以上且小于0.5mm:40~80%。(B)0.5mm以上且小于1.0mm:15~40%。(C)1.0mm以上且小于3.0mm:5~30%。(D)3.0mm以上:1%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5408400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480042083.9
申请日:2014-09-04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7/14 , B29C45/0001 , B29K2077/00 , B29K2309/08 , B29L2031/045 , B29L2031/06 , B29L2031/772 , C08G2261/342 , C08J5/043 , C08J2377/06 , C08K2201/004 , C08K2201/014 , C08L65/00 , C08L77/06 , C08L23/12
Abstract: 一种具有环状结构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上述成型体中,下述(A)~(D)所示的纤维长度的玻璃纤维以下述(A)~(D)所示的比率(相对于纤维状填料总体数的比率)被分散。因此,能够提供即便不进行成型为厚壁等的处理,在高温气氛中、吸水时的机械强度也优异并且充分具备具有环状结构的成型体所要求的应变耐性等强度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及其制法。(A)0.05mm以上且小于0.5mm:40~80%。(B)0.5mm以上且小于1.0mm:15~40%。(C)1.0mm以上且小于3.0mm:5~30%。(D)3.0mm以上:1%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6661241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80002110.9
申请日:2016-03-10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IPC: C08J5/04 , B29C45/00 , C08K7/14 , C08L101/00 , B29K101/12 , B29K10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5/0005 , B29K2077/00 , B29K2101/12 , B29K2105/0032 , B29K2105/12 , B29K2105/16 , B29K2509/08 , C08J5/043 , C08J2377/06 , C08K3/04 , C08K5/3465 , C08K7/14 , C08L101/00 , C08L77/06
Abstract: 一种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在热塑性树脂成型体中,下述(A)~(D)所示的纤维长度的玻璃纤维以下述(A)~(D)所示的比率(相对于纤维状填料总体数的比率)分散,且通过含有染料和平均粒径为30nm以下的颜料中的至少一者而被着色。因此,可以提供:即便不进行成型为厚壁等处理,在高温气氛中、吸水时的机械强度也优异、充分具备应变耐性等强度、且实施了着色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和其制法。(A)0.05mm以上且小于0.5mm:40~80%。(B)0.5mm以上且小于1.0mm:15~40%。(C)1.0mm以上且小于3.0mm:2~30%。(D)3.0mm以上:1%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7654774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543051.2
申请日:2017-07-05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F1/04 , B22D17/00 , B60K5/1208 , B60K5/1225 , F16L33/2076 , F16L55/0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塑性加工时难以产生裂纹等,还能够在输入有振动的固定结构等中采用的、新型的塑性加工用铝压铸品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塑性加工用铝压铸品的新型的固定构造。通过塑性加工而构成防振装置(10)或防振软管构成部件(102)、和振动传递部件(78、106)的固定构造的塑性加工用铝压铸品(18、104)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备:(i)压铸成形工序,通过普通压铸而对塑性加工用铝压铸品(18、104)进行成形;以及(ii)热处理工序,对成形后的塑性加工用铝压铸品(18、104)实施退火的热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6661241B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680002110.9
申请日:2016-03-10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IPC: C08J5/04 , B29C45/00 , C08K7/14 , C08L101/00 , B29K101/12 , B29K10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5/0005 , B29K2077/00 , B29K2101/12 , B29K2105/0032 , B29K2105/12 , B29K2105/16 , B29K2509/08 , C08J5/043 , C08J2377/06 , C08K3/04 , C08K5/3465 , C08K7/14 , C08L101/00 , C08L77/06
Abstract: 一种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在热塑性树脂成型体中,下述(A)~(D)所示的纤维长度的玻璃纤维以下述(A)~(D)所示的比率(相对于纤维状填料总体数的比率)分散,且通过含有染料和平均粒径为30nm以下的颜料中的至少一者而被着色。因此,可以提供:即便不进行成型为厚壁等处理,在高温气氛中、吸水时的机械强度也优异、充分具备应变耐性等强度、且实施了着色的、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成型体和其制法。(A)0.05mm以上且小于0.5mm:40~80%。(B)0.5mm以上且小于1.0mm:15~40%。(C)1.0mm以上且小于3.0mm:2~30%。(D)3.0mm以上:1%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0612437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80002313.1
申请日:2019-02-20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传感器用电极,其是由使用了导电性线以及绝缘性线的纺织物或编织物构成的布状的电极,其具有:绝缘性部,形成为包含该绝缘性线;以及导电性部,形成为包含该导电性线,并配置成夹着该绝缘性部。传感器用电极具有柔软性,在伸展时不易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断裂。面状传感器(1)具备:介电层(10);以及配置成在厚度方向夹着该介电层(10)的正面侧电极(2)以及背面侧电极(3)。正面侧电极(2)以及背面侧电极(3)由该传感器用电极构成,在正面侧电极(2)的导电性部(01X~08X)和背面侧电极(3)的导电性部(01Y~08Y)隔着该介电层(10)对置的部分设定有检测部(D)。
-
公开(公告)号:CN110546192A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880025209.X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通过依次进行下述的[I]~[III]中所示的工序来制造由发泡体和微粒子所构成的减振吸音发泡体,所述微粒子被内含于上述发泡体内以在上述发泡体内构成铃铛状结构。由此,能够良好地制造能够实现振动对策和声音对策的兼顾、且能够进行针对从低频到高频的大频宽的声音的对策的减振吸音发泡体。工序[I]:制造表面由能够通过水以及溶剂中的至少一方的液体而溶出的涂层材料进行涂布后的微粒子的工序。工序[II]:将上述涂布后的微粒子混合在发泡体的材料中并由其混合物制造发泡体的工序。工序[III]:将上述发泡体浸渍在水以及溶剂中的至少一方的液体中并通过上述液体来溶出去除上述发泡体内的微粒子的涂层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10431619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880017945.0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通过依次进行下述的[I]~[III]中所示的工序来制造由发泡体和微粒子所构成的减振吸音发泡体,所述微粒子被内含于上述发泡体内以构成具有向上述发泡体表面连通的连通通道的铃铛状结构。由此,能够良好地制造能够实现振动对策和声音对策的兼顾、且能够进行针对从低频到高频的大频宽的声音的对策的减振吸音发泡体。工序[I]:准备发泡体和微粒子,所述发泡体内含发泡单元且在表面具有向该发泡单元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微粒子的粒径小于上述发泡单元的单元径且大于上述连通通道的直径。工序[II]:使上述发泡体溶胀,进而在使上述连通通道的直径扩径后,在上述发泡体表面涂覆上述微粒子,利用液体的流体压力使上述微粒子穿过上述连通通道而压入发泡单元内。工序[III]:使上述发泡体干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