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5846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188232.8
申请日:2024-02-2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F2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光纤低温液位传感器,属于超低温液位参数测量领域,包括聚酰亚胺弱反射分布光纤、高衰减光纤、不锈钢毛细管、不锈钢波纹管、光纤接头、第一绝缘铜导线、第一冷压铜端子、第二绝缘铜导线、第二冷压铜端子、复合低温密封胶和穿舱法兰,将分布式光纤低温液位传感器垂直浸入被测液体,将第一绝缘铜导线和第二绝缘铜导线分别与直流稳压电源相连,通过直流稳压电源对不锈钢毛细管施加连续电压或脉冲电压激励;将光纤接头接入光纤解调仪,监测并采集光纤光谱信号沿光纤方向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光谱特征即可获得液位的空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04993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074543.1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nventor: 陈昊 , 丁文祺 , 王则力 , 刘培硕 , 杨忠伟 , 杨蓉 , 王泰然 , 张辉 , 孝春成 , 尹伟 , 王莉敏 , 刘静 , 朱超杰 , 李晓琳 , 刘秋楠 , 张景玉 , 陈永坤 , 周鑫焱 , 程俊 , 夏胜友 , 沈大正 , 郝培言 , 白燕 , 蔡乃嘉
IPC: G01B11/16 , G06T3/4007 , G06T7/73 , G01B11/0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结构应变场重构方法,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该方法依次包括:分布式光纤的布设及定位,设置应变场重构算法,应变场重构软件编写,应变场重构。本申请提供的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结构应变场重构方法,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由连续分布的等长度的光纤传感单元组成,相临的传感单元之间没有间距,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可以解调出整根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沿路光学信息,从光学信息中心得到整个光纤各个位置的应变值。基于分布式光纤高分辨率的优点,进行应变场重构,可有效的反映出应力集中区域和相应的应力梯度,明显优于基于应变片和FBG光纤光栅的重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074839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53436.9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热电偶大热沉结构柱塞式热流传感器,属于环境辐射热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凸字形热沉,K型热电偶,外壳和安装壳,凸字形热沉与外壳螺纹连接,传感器安装壳分别与传感器外壳和试验工装螺纹连接,K型热电偶有两支,分别以激光点焊的方式固定在凸字形热沉靠近外壳的一侧,两支K型热电偶在凸字形热沉的轴向存在高度差,K型热电偶的热偶线沿走线槽延伸至凸字形热沉远离外壳的一侧端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柱塞式热流传感器最大量程不足,极端环境下数据存活率和测量准确度无法保证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1982005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971295.2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三维变形场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的主体结构包括分光路系统和相机系统;所述分光路系统由LED光源、左平面镜、右平面镜、双棱镜、分光路集成壳组成;所述相机系统由相机镜头、CCD相机、相机外壳、电线出口组成;所述分光路系统中左平面镜位于分光路集成壳左侧内部,所述右平面镜位于分光路集成壳右侧内部,所述双棱镜位于左平面镜与右平面镜中间,LED光源位于分光路集成壳的矩形外框中间位置;所述的相机系统中的CCD相机处于相机外壳后部,通过螺钉与相机外壳连接;相机镜头通过螺纹直接与CCD相机连接,电线出口位于相机外壳外部左侧,分光路集成壳与相机外壳通过螺纹连接。本发明可实现单相机双目视觉测量三维测量,无需配备传统双相机即可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204368446U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420847063.6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对试验件表面升温降温全程可控试验系统,主要包括试验件、温度测量传感器、温度控制传感器、石英灯加热器、电功率调节设备、测控计算机和气体冷却组件;其中,试验件的表面上布置有温度测量传感器和温度控制传感器,温度测量传感器和温度控制传感器分别与测控计算机的两个输入端连接,测控计算机还有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电功率调节设备和气体冷却组件连接,电功率调节设备与石英灯加热器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采用流量可控的压缩气体对试验件冷却,代替了现有技术采用结构自身热辐射和自然对流冷却的降温方式,解决了以往试验只能控制升温不能控制降温过程的问题,实现了可控的降温段热环境加载,从而实现了对升温降温全程的精确模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