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67035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10068652.7

    申请日:2018-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的制造方法,所述复合吸液芯包括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基体、多孔基体表面上加工形成的平行槽道结构、以及槽道壁面一侧的针絮状微细纤维;所述针絮状微细纤维沿槽道内壁面一侧向另一侧生长并填充部分槽道结构。该多孔复合吸液芯结构能够增大比表面积、提高毛细压力和渗透率、强化蒸发沸腾、大大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制造时,只需通过单道次微铣削工艺即可实现槽道与微细纤维的同时成形,无需先分别制备槽道和纤维结构、再进行二次粘接加工,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一种周期性微通道的回流式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31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07407.9

    申请日:2024-06-21

    Abstract: 一种周期性微通道的回流式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空间构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冷却流道,冷却流道由TPMS晶胞以共形映射的晶胞排布方式构成,且冷却流道包括第一子域和第二子域,第一子域包括若干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子域包括若干相互连通的第二流道,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相互间隔分布;还包括设于外壳体的进液口,进液口连通于各第一流道的进口端,第一流道的进口端连通第二流道的出口端,各第二流道出口端连通出液口。基于共形映射的晶胞排布方式使TPMS结构特点高效发挥,同时具有TPMS特点的回流式冷却流道延长了冷却液流动路径,简化冷却液的收集和管理系统。

    一种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67035A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810068652.7

    申请日:2018-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复合吸液芯包括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基体、多孔基体表面上加工形成的平行槽道结构、以及槽道壁面一侧的针絮状微细纤维;所述针絮状微纤维沿槽道内壁面一侧向另一侧生长并填充部分槽道结构。该多孔复合吸液芯结构能够增大比表面积、提高毛细压力和渗透率、强化蒸发沸腾、大大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制造时,只需通过单道次微铣削工艺即可实现槽道与微细纤维的同时成形,无需先分别制备槽道和纤维结构、再进行二次粘接加工,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一种基于双重自注意力机制的铣削加工刀具磨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6969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51756.X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切削刀具磨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重自注意力机制的铣削加工刀具磨损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布置与实验参数设置、信号采集样本选取、模型训练、铣削刀具磨损检测、铣削刀具磨损检测。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对刀具加工过程中的各类传感器信号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降维,更好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信息提取能力实现更高精度的刀具磨损预测,并通过更精妙的模型优化设计降低模型的复杂度,使得模型对适配的硬件的要求降低,让真正实现对刀具磨损的成为可能,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机床的安全运行;不仅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还为铣削加工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监测手段。

    一种可转位浅孔钻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821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271886.9

    申请日:2023-0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转位浅孔钻,第一螺旋容屑槽顶端设有第一引导避让结构,该第一引导避让结构包括沿着中心刀片安装槽外周面向下延伸的第一导面以及沿着部分第一扩角面向下延伸的第二导面,第一导面为平直面且其宽度自上而下渐变小,第二导面包括导直面和导曲面,第一导面内端与第二导面内端相连接,第一导面外端和第二导面外端均与第一螺旋容屑槽内部相连通,以形成凹槽空间。本申请提高了浅孔钻的切削性能,提高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实现切削过程中受力方向的控制、解决钻头体处的堵屑卡屑问题、引导切屑的形成及排出、控制切屑的运动轨迹和方向、提高钻体的刚度,增大排屑空间等,以实现钻孔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满足用户的高质量加工要求。

    等离子体织构化刀具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43802B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11008148.0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织构化刀具及其制备方法,步骤为:(1)制备掩膜板:通过溅射法在玻璃基板的表面溅射淀积氮化铬层,在氮化铬层的表面溅射铬膜层,在铬膜层的表面溅射三氧化二铬层,然后,采用电子束光刻在铬膜层加工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2)刀具前处理;(3)光刻图形转印:光刻胶均匀的涂在刀具前刀面的刀‑屑接触区,对光刻胶进行曝光,用显影液对光刻胶进行溶解,在光刻胶上形成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图形;(4)等离子体刻蚀:采用等离子体刻蚀,在刀具上刻蚀形成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减小了切削过程中的刀‑屑接触长度,进而降低了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减少切屑的粘结,提高刀具的抗粘结性能,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等离子体织构化刀具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43802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1008148.0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织构化刀具及其制备方法,步骤为:(1)制备掩膜板:通过溅射法在玻璃基板的表面溅射淀积氮化铬层,在氮化铬层的表面溅射铬膜层,在铬膜层的表面溅射三氧化二铬层,然后,采用电子束光刻在铬膜层加工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2)刀具前处理;(3)光刻图形转印:光刻胶均匀的涂在刀具前刀面的刀-屑接触区,对光刻胶进行曝光,用显影液对光刻胶进行溶解,在光刻胶上形成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图形;(4)等离子体刻蚀:采用等离子体刻蚀,在刀具上刻蚀形成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纳米尺度的织构阵列减小了切削过程中的刀-屑接触长度,进而降低了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减少切屑的粘结,提高刀具的抗粘结性能,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仿生游隼流道结构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347212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210982261.2

    申请日:2022-08-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仿生游隼流道结构,其上表面为若干个仿生游隼腹部流线型的不对称波形单元组成的周期结构,下表面呈水平状。本发明的立体三维结构流道应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双极板中不仅可以强制反应气体冲击膜电极,使其更容易进入电池内部,更易均匀扩散,迫使更多氧气进入催化层,提高电池催化层氧气浓度,提高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同时能会产生一个水平快速气流,对生成的液态水有吹扫效果,兼具优秀的除水能力,还可以利用其减阻流线型结构极大降低流道压降差,减小系统寄生功率,提高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

    一种基于猪笼草表面微结构的仿生骨切削刀具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8646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00725.8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骨切削刀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猪笼草表面微结构的仿生骨切削刀具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仿生骨切削刀具包括刀具本体,所述刀具本体设有刀屑接触区,所述刀屑接触区设有若干新月形结构凹坑,所述若干新月形结构凹坑呈等间距规律性几何点阵排列。本发明制得的仿猪笼草表面的仿生骨切削刀具通过在刀屑接触区加工出仿猪笼草表面微结构的织构阵列,包括分布于猪笼草蜡质区的新月形凹坑,能够降低刀具切削骨材料过程中的切削温度,并使切削过程更加稳定,抑制裂纹产生,提高表面质量;本发明制得的仿猪笼草表面的仿生骨切削刀具可以广泛应用于骨干切削手术,不仅能够降低切削温度,还能抑制裂纹产生,从而改善骨材料切削表面质量,不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

    一种张力控制组件及多带切割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846780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211535978.9

    申请日:2022-12-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张力控制组件,张力预紧组件和张力补偿组件组成,其中,张力预紧组件用于为带状电极提供初始预紧力,而张力补偿组件为带状电极在加工过程中提供张力补偿,并将传统电火花线切割的丝状电极替换为带状电极,具备了电火花加工的优势,解决了多带切割应用于微通道结构加工时,普遍存在的张力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张力摩擦损失大,加工精度差,加工一致性差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