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5725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76334.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氨氢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氨重整气助燃的氨氢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结构,包括:重整气罐与第一重整气供气管道和第二重整气供气管道连接,重整气罐内的重整气通过第一重整气供气管道与第二进气管道内的空气/氨混合气混合,形成空气/氨/氢混合气,空气/氨/氢混合气经过第二进气管道进入至气缸内,气缸与第一排气管道连接,重整气罐内的氨重整气通过预燃室燃料供给管道喷入气缸的预燃室内,预燃室内设有火花塞,火花塞引燃空气/氨/氢混合气。利用预燃室内的火花塞引燃预燃室的氨氢混合燃料并使主燃室燃料开始燃烧,并通过在第二排气管道内加装重整气喷射阀和电热塞,少量氨重整气注入第二排气管道并点燃,提高排气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73430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96273.0
申请日:2023-07-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热泵与槽式太阳能集热混合供热系统,属于供热技术领域。上述系统包括风力热泵、槽式集热管以及三通L型球阀;风力热泵用于加热导热流体,通过风热流体管道与三通L型球阀门相连;槽式集热管用于加热太阳能导热流体,通过太阳能导热流体管道与管壳式换热器的热流体端相连;三通L型球阀分别连接管壳式换热器的冷流体端、风热流体管道与供热管道;当槽式集热管工作时,三通L型球阀门分别连接换热器与风热流体管道,风热流体在换热器中被太阳能导热流体加热,流向供热管道;当槽式集热器不工作时,三通L型球阀门分别连接风热流体管道和供热管道,风热流体直接供热。本发明的上述系统能够用于供热领域,提高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5725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76331.8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燃烧及有害排放物抑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氢气加浓助燃的预燃室式氨氢发动机的排气结构,包括:氢气分离器,设于燃室燃料供给管道上,氢气分离器用于分离部分第一重整气供气管道内的重整气,并形成氢气,预燃室内设有火花塞,主燃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尾气通过第一排气管道进入至第二排气管道,第二排气管道上设有电热塞和催化装置,第二重整气供气管道与第二排气管道连接,电热塞用于点燃尾气;催化重整器供氨管道。利用预燃室内的火花塞点燃少量喷射的氢气,从而引燃主燃室的氨氢混合燃料,并通过在排气道内加装电热塞与氨重整气喷射阀,将少量氨重整气注入排气道并点燃,以此提高排气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60170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76351.5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排气低温燃烧策略火花塞点燃式氨氢发动机排气系统,涉及内燃机零碳燃烧污染物排放抑制领域,解决了氨发动机氨着火困难、未燃氨逃逸与氮氧化物排放量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氨燃料系统、发动机系统和氨热解制氢重整系统,氨燃料系统分别和发动机系统以及氨热解制氢重整系统连通,氨热解制氢重整系统分别和发动机系统的进气管以及排气管连通;发动机系统的排气管通过废气再循环管道和进气管连通;排气管末端依次设置有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和氨气氧化催化器。本发明将氨重整催化器设置在排气管中,向排气管中提供氨重整气并点燃提高排气温度,来提高氨重整催化器工作效率;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和氨气氧化催化器处理未燃氨和NOx。
-
公开(公告)号:CN11853771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60226.8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V20/05 , G06V10/26 , G06V10/82 , G06V10/40 , G06V10/25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N3/049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声呐图像鱼类目标快速检测方法,首先对声呐数据预处理,双线性插值减少图像尺寸,通过伽马变换增强图像,凸显出待测目标;分别使用FCM算法与K—means算法对图像聚类,通过形态学滤波(腐蚀、重建)得到更加集中的亮点集群,将两组图片取并集,对其中的亮点集群进行初步的面积筛选,将大小不合理的集群去除,得到初步的兴趣区域(ROIs);使用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分割ROIs,对分割出的目标以及ROIs本身提取特征组成特征空间;最后,对特征空间进行非线性变换,将经过非线性变换的特征空间输入Fisher判别来分类检测,本发明不仅能够滤除绝大部分虚警目标,而且运算速度快,对不同的检测环境也有较好的普适性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0176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76330.3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燃烧及有害排放物抑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预燃室式柴油微引燃氨氢发动机的减排结构,包括柴油罐,设于预燃室燃料供给管道上,预燃室燃料供给管道与预燃室连接,柴油罐内的柴油通过预燃室燃料供给管道进入预燃室内,柴油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被压燃,形成射流火焰,并引燃空气/氨/氢混合气,燃烧产生的尾气通过第一排气管道进入至第二排气管道,第二排气管道上设有电热塞和催化装置,第二重整气供气管道与第二排气管道连接,电热塞用于点燃尾气;通过点燃第二排气管道内少量喷射的氨重整气、排气中的逃逸氨,提高排气温度,提高氨重整器的工作效率,为发动机系统提供充足的氨重整气。
-
公开(公告)号:CN1186017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76327.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燃烧及抑制有害排放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排气低温燃烧耦合氨热重整的预燃室式氨氢发动机系统包括:第一进气管道,与氨供气管道和第二进气管道连接,氨供气管道与氨罐连接,氨罐还与预燃室燃料供给管道连接,空气进入第一进气管道,氨罐内的氨经氨供气管道进入第一进气管道内与空气混合,形成空气/氨混合气,空气/氨混合气进入第二进气管道内;重整气罐,与第一重整气供气管道第二重整气供气管道连接。利用预燃室内的火花塞点燃少量喷射的氨燃料,从而引燃主燃室的氨氢混合燃料,并通过在第二排气管道内加装电热塞,将少量氨重整气注入第二排气管道并点燃,以此提高排气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75355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96276.4
申请日:2023-07-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约型风热直驱分布式供热系统,涉及集约型风热直驱分布式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能量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上述系统包括叶轮、增速器、压缩机、管路、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用户端;所述叶轮通过传动轴与机舱中的增速箱、压缩机相连,当有风时,所述叶轮捕获风能后通过增速箱带动压缩机旋转;布置在地下的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通过管路与机舱内的压缩机相连;工质在管路中流动,从低温热源中吸收热量蒸发,经压缩机增温增压,在高温热源用户端处冷凝放热,经膨胀阀后重新变回低温低压液体,进入下一个循环,以为用户持续提供热量。本发明的上述技术能够用于供热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222677259U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21385514.9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01D19/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润滑油气泡消除装置,包括消泡桶、加热机构、加料管、排气管和电机,所述消泡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保温桶,且保温桶的内壁固定设置有加热机构,并且保温桶的两侧外壁分别固定有定位臂,而且定位臂的上端内壁安装有限位机构,所述盖板的中心处内壁通过密封轴承和消泡搅拌杆相连接,且消泡搅拌杆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方杆,并且盖板的两侧分别贯穿设置有加料管和排气管,所述支撑臂的上端外壁滑动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上方的支撑臂外壁活动安装有旋帽,并且支撑板上表面的中间处固定设置有电机。该润滑油气泡消除装置便于拆卸进行充分的清理,从而避免装置内部残留油料影响装置的重新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222373101U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21372719.3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进油系统的防回流装置,涉及船舶进油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油箱,储油腔,出油管,泵体;导流机构,移动座,阻挡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机构;通过储油腔中的油体量增加,进而推动移动座向上移动,移动座移动同时对出油管的一端打开,并且通过机械传动带动阻挡球转动,此时储油腔中的油体可通过出油管导出,在装置供油完毕后,移动座复位移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阻挡球复位转动,此时导入出油管中的油体不会回流至储油箱中,相比于传统的供油方式,通过双防回流的方式,提高油体导出后防回流的效果,同时通过将出油管设置为“Z”状,进一步提高了油体的防回流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