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73076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310455893.8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蚜虫的杀虫组合物。一种防治甘蔗蚜虫的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环氧虫啉与牛至油、依普菌素或戊吡虫胍二元复配而成,所述环氧虫啉与牛至油、依普菌素或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300:300‑1。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由环氧虫啉与其他有效成分以一定质量比复配而成,对甘蔗棉蚜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甘蔗棉蚜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47307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55893.8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蚜虫的杀虫组合物。一种防治甘蔗蚜虫的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环氧虫啉与牛至油、依普菌素或戊吡虫胍二元复配而成,所述环氧虫啉与牛至油、依普菌素或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300:300‑1。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由环氧虫啉与其他有效成分以一定质量比复配而成,对甘蔗棉蚜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甘蔗棉蚜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5865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04490.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抗褐条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评价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黑穗病冬孢子收集和甘蔗褐条病菌培养;(2)先采用浸种法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在甘蔗黑穗病接种30‑35天后,甘蔗苗长至25‑35cm时,再接种甘蔗褐条病;(3)甘蔗黑穗病抗病性评价:待甘蔗苗长出,第一株黑穗病发生开始调查甘蔗出苗株数和发病株数,根据发病率划分抗病性等级;甘蔗褐条病抗病性评价:甘蔗褐条病接种7‑10天后调查甘蔗褐条病的发病情况,根据侵染叶片面积划分抗病等级。本发明一次测试能同时获得两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甘蔗防治黑穗病和褐条病及抗病育种快速筛选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41055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820356.X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及其在防治甘蔗褐条病上的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952。本发明提供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可以制成微生物杀菌剂并用于防治甘蔗褐条病,能够有效抑制甘蔗褐条病的发生,且对甘蔗无药害,对环境友好。本发明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是一株在甘蔗褐条病的防治上具有潜在意义的生物防治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188531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52667.8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蚝壳源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土壤修复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蚝壳源土壤修复剂,包括蚝壳粉内层、有机肥层、有益菌层和蚝壳粉外层,所述蚝壳粉内层、有机肥层、有益菌层和蚝壳粉外层的重量比为(20‑35):(20‑30):(3‑8):(40‑60);所述蚝壳粉内层和有机肥层之间设有第一内包膜,所述有机肥层和有益菌层之间设有第二内包膜,所述有益菌层和蚝壳粉外层之间设有第三内包膜,所述蚝壳粉外层的外部包覆有外包膜。本发明蚝壳源土壤修复剂效果持久、既能改善土壤pH、吸附重金属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修复喀斯特地区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596310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903213.5
申请日:2021-08-0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观察甘蔗开花及采集数据的装置,包括:拍摄机构,程控机构,光伏机构和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与光伏机构电性连接;拍摄机构分别与光伏机构和程控机构电性连接;程控机构信息交互有远程服务器;行走机构包括行走机壳和横隔板;横隔板设置于行走机壳内腔中部;程控机构固定安装于横隔板顶面;光伏机构固定安装于行走机壳的顶面;行走机壳底面设置有行走模组;行走模组分别与光伏机构和程控机构电性连接;拍摄机构包括拍摄模组和固定板;固定板两端铰接有调整模组;拍摄模组与调整模组固定连接;固定板与行走机壳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大幅降低时间成本,并消除了现有观察技术中不全面不清晰的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1975320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20357.4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 A01G13/00 , A01C14/00 , G16B25/20 , G16B20/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壤菌源检测的甘蔗黑穗病监测预警方法,涉及甘蔗病害防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采集甘蔗地土壤,利用土壤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DNA,再利用引物对SEQ ID NO.2和SEQ ID NO.3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获得土壤中甘蔗黑穗病菌拷贝数;(2)依据甘蔗黑穗病菌拷贝数判断甘蔗黑穗病严重度,将甘蔗黑穗病严重度由低至高划分为4个等级预警。本发明根据蔗田土壤中甘蔗黑穗病菌数量对甘蔗黑穗病进行严重度等级划分,从而达到对宿根蔗甘蔗黑穗病监测和发出预警的目的,为宿根蔗甘蔗黑穗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06461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0864200.6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及其应用。一种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所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的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可快速大量地制备获得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或果胶酶,用于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致病性分析,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71203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1157311.5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剂。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由丁香菌酯与小檗碱、喹啉铜或宁南霉素二元复配而成;其中,所述丁香菌酯和小檗碱的质量比为1‑12:15‑1;所述丁香菌酯和喹啉铜的质量比为1‑25:100‑1;所述丁香菌酯和宁南霉素的质量比为1‑10:10‑1。本发明中2种成分在进行复配时,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其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的作用类型;与其包含的任意单一成分相比,可以提高对甘蔗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剂量,进而可以降低农药残留,减轻环境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27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71496.1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25/30 , A01N25/04 , A01N37/50 , A01N43/54 , A01N43/653 , A01N47/24 , A01N37/24 , A01P3/00 ,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