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39242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55816.2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37/44 , A01N43/90 , A01N43/653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复配后的配方对引起甘蔗黑穗病的甘蔗鞭黑粉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提高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37305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605812.9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品种05‑136开花的甘蔗鞭黑粉菌菌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菌剂领域。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得菌株:将甘蔗花上的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甘蔗鞭黑粉菌菌株,甘蔗鞭黑粉菌保藏编号为61390;(2)培养菌株:将菌株接种至YePSA培养基中培养;(3)获得种子液:将YePSA培养基中的菌体接种至Ye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d,获得种子液;(4)获得菌剂:将种子液按体积比1:50的比例接种至Ye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d,最后获得甘蔗鞭黑粉菌菌剂。本发明的菌剂可诱导甘蔗品种05‑136开花,开花效率高,重复性好,对甘蔗开花机理研究,诱导甘蔗开花特别是难开花的甘蔗开花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70988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92750.4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抗甘蔗黑穗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PepMAT‑1和PepMAT‑2的获取;(2)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培养:将PepMAT‑1和PepMAT‑2进行活化,再接种于YePS液体培养基进行摇床培养;(3)诱导甘蔗抗黑穗病:摇床培养后,将PepMAT‑1和PepMAT‑2混合后接种于甘蔗苗上。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诱导甘蔗抵抗甘蔗黑穗病,为防治甘蔗黑穗病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03506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45748.0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甘蔗健康种子的收集装置,涉及甘蔗健康种子收集装置领域。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甘蔗健康种子的收集装置,该基于图像识别的甘蔗健康种子的收集装置通过将出料斜板的两端开设的第一筛分孔与第二筛分孔,并将振筛板与出料斜板为一体设计,在振动器配合下,能够对出料斜板顶端出料不同规格的甘蔗健康种子进行筛选的目的,使两侧的筛分格对筛选同一种规格大小的甘蔗健康种子进行收集,能够使振筛板对筛选甘蔗健康种子内部的粉状药物进行振筛,使其掉落在底端物料板的顶端进行收集,进而能够对不同规格甘蔗健康种子筛选以及粉末收集的目的,并实现对甘蔗健康种子数粒收集的工作,降低成本,以便后续对收集不同规格甘蔗健康种子的售卖,提高甘蔗健康种子收集装置使用的广泛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3924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455816.2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37/44 , A01N43/90 , A01N43/653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复配后的配方对引起甘蔗黑穗病的甘蔗鞭黑粉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提高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635116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887455.3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种子收集装置及方法,属于种子处理技术领域。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种子收集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顶端固定有筛选箱,筛选箱内设置有分级筛分机构,两个支架的顶端共同固定有位于筛选箱正上方的风选筒,风选筒的顶端上设置有落料组件,吹风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输风管,输风管远离吹风机的一端连通有嵌设于风选筒侧壁上的风选机构,筛选箱的底部设置有抖料组件。本发明通过落料组件将种子实现间歇式投料到风选筒内,提高下料效率,通过抖料组件带动分级筛分机构进行不断地抖动,使得级筛分机构上的物料进行持续抖动筛选,使得分级筛分机构对种子进行进一步的分级筛选,将种子内重量较大的石子和土块进行振动筛除,提高种子的筛选质量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05853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22795.0
申请日:2023-07-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G06V20/10 , G06V20/68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7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黑穗病识别方法,涉及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识别黑穗病的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识别,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集的制作,所述数据集包括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成熟期共5个生长时期的甘蔗图像;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并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采用预训练模型的形式将归一化后的图像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得出训练好的模型以输入图像对应判断甘蔗是否患有黑穗病。基于深度学习的甘蔗黑穗病识别有助于提高黑穗病的识别效率,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助力甘蔗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27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1671496.1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25/30 , A01N25/04 , A01N37/50 , A01N43/54 , A01N43/653 , A01N47/24 , A01N37/24 , A01P3/00 ,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18167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826474.6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C12N1/02 , C12N1/20 , C12Q1/689 , C12Q1/06 , A01G31/00 , A01G22/55 , A01G7/06 , A01G24/15 , A01G24/10 , C12R1/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甘蔗种植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株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和促进甘蔗生长的研究方法。其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根瘤菌在甘蔗中应用的详细研究方案欠缺等问题,提出如下技术方案:步骤一:采样;步骤二:分离细菌;步骤三:鉴定细菌;步骤四:细菌内生性检测;步骤五:研究CZGRD1在不同基因型甘蔗体内的定殖组织模式;步骤六: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技术检测联合固氮。本发明提出的根瘤菌促进甘蔗苗生长和根瘤菌能与甘蔗联合固氮的研究,为甘蔗的低氮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运用,有利于提高甘蔗的产量等特性,有利于促进甘蔗低氮种植的发展,主要应用于根瘤菌对甘蔗种植的影响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95865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04490.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抗褐条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评价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黑穗病冬孢子收集和甘蔗褐条病菌培养;(2)先采用浸种法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在甘蔗黑穗病接种30‑35天后,甘蔗苗长至25‑35cm时,再接种甘蔗褐条病;(3)甘蔗黑穗病抗病性评价:待甘蔗苗长出,第一株黑穗病发生开始调查甘蔗出苗株数和发病株数,根据发病率划分抗病性等级;甘蔗褐条病抗病性评价:甘蔗褐条病接种7‑10天后调查甘蔗褐条病的发病情况,根据侵染叶片面积划分抗病等级。本发明一次测试能同时获得两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甘蔗防治黑穗病和褐条病及抗病育种快速筛选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