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散热功率模块及其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63474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97110.7

    申请日:2023-06-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散热功率模块及其电机控制器和车辆,包括固定板组件、散热针、直流组件、交流组件、信号引线、防水组件及塑封料、密封盒体,散热针固定设于固定板组件的上下两面;直流组件固定设于固定板组件左侧;交流组件固定设于固定板组件右侧;信号引线固定设于固定板组件右侧;防水组件卡设于固定板组件左右两侧;塑封料固定设于固定板组件前后两侧,包括密封盒体及分流密封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双面散热功率模块进行散热,增加了电气件的使用寿命;2、通过密封盒体完成对双面散热功率模块的密封;3、通过分流密封件对冷却液进行分流,提升了冷却效率;4、设计合理,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

    一种电机定子识别比对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0145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648861.6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定子识别比对方法,涉及电机定子热套领域,包括输送轨道上的RFID读写器读写RFID电子标签,将获取待输送的目标定子信息发送至热套子系统和主柜PLC;热套子系统根据目标定子信息选取对应的目标定子放置到AGV车;定子外形检测子系统获取目标定子的实际尺寸信息,并将实际尺寸信息发送至主柜PLC;热套子系统将标准定子的定子标准库发送至主柜PLC;主柜PLC将实际尺寸信息与定子标准库中标准定子比对,当误差小于预设值时,将误差最小的标准定子特征参数作为目标数据;将目标数据与目标定子信息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发送至热套子系统;避免了在对定子进行热套装配时错拿错装的问题,该自动化的识别比对过程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下线测试台架及其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38455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550979.5

    申请日:20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下线测试台架,包括台架底座,台架底座上设有测试位,测试位的下方设有线体辊道,台架底座上设有将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夹紧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台架底座上还设有测功机,测功机均通过快速对接伺服系统左右移动,输出轴上均设有扭矩传感器,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放置在托盘上,线体辊道下方设有将所述其顶起的顶升机构,托盘上设有托盘接口组,托盘的一侧设有托盘接插件组,右墙板上设有台架接插件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下线测试台架的测试方法。本发明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下线测试台架及其测试方法,免去了人工接线,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返修,测试效率高且安全。

    兼容多种多合一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91616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01265.4

    申请日:2022-05-09

    Inventor: 方林霞 徐刚 王平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兼容多种多合一电机控制器及车辆,电机控制器包括电源模块机构和MCU模块机构,电源模块机构包括电源上盖、电源组件壳体和电源组件;MCU模块机构包括MCU箱体、MCU逆变模块组件、电容外壳和电容芯子,MCU箱体拆卸式连接于电源组件壳体下方,电容外壳固定于MCU箱体下方;电源组件壳体一侧面开设有进水口,另一侧面上设有出水通道,进水口和出水通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水道,MCU箱体的侧面设有进水通道,MCU箱体底面设有出水口,电容芯子上方贴附电容导热垫,进水通道和出水口之间的第二水道经由电容导热垫上方。本申请电源模块机构和MCU模块机构不共用水道,可分开独立维修,同时第二水道对电容模块起到散热作用。

    差速器、减速器总成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4458746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129957.0

    申请日:2022-02-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速器、减速器总成及汽车,该差速器包括差速第一壳体、差速从动传动结构、行星传动结构及半轴传动结构;差速从动传动结构包括设于差速第一壳体外侧、且与差速第一壳体连接的差速第二壳体,及与差速第二壳体一体化连接、且用于与减速器总成的中间主动齿轮啮合的差速从动齿轮,差速从动齿轮环设于差速第二壳体的外周侧;行星传动结构包括设于差速第一壳体内的行星轴,及设于行星轴两端的各一个行星齿轮;半轴传动结构包括设于差速第一壳体内、且设于行星轴两侧边的各一个半轴齿轮,每个半轴齿轮均与两个行星齿轮啮合,且半轴齿轮用于通过花键与半轴连接;因此实现了轻量化设计,优化了加工和装配工艺,提高了差速器的传动效率。

    柔性多样化零件存放小车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405484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80043.1

    申请日:2020-1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多样化零件存放小车,包括车架结构和零件定位机构:车架结构包括车底架,设于所述车底架的顶部的定位台,以及设于车底架上、并与定位台连接的平移驱动结构;零件定位机构包括依次设于定位台上的转子轴定位结构、转子铁芯定位结构及隔磁板定位结构;转子轴定位结构包括并排设于定位台上的多个轴定位套,转子铁芯定位结构包括并排设于定位台上的多个铁芯固定套,隔磁板定位结构包括并排设于定位台上的多个支撑台柱,且轴定位套、铁芯固定套、支撑台柱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本发明可解决相关技术中各电机转子隔磁板、转子轴、转子铁芯等零部件单独存放单独安装,影响线边存放面积,造成相关生产浪费的问题。

    机壳热套及定子压装机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3844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184250.7

    申请日:2020-10-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壳热套及定子压装机构,包括底座结构、加热机构、压紧机构、以及转运机器手;底座结构包括机架、以及设于机架的顶部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加热工位和压装工位;加热机构包括设于工作台的加热工位处的加热支座、设于加热支座上的中频感应加热套管、以及设于机架上的加热电源,加热电源与中频感应加热套管电连接;压紧机构包括可拆卸地设于工作台上的压装工位处的压装工装板、以及位于压装工装板上方的压装结构,压装工装板位于加热支座的一侧;转运机器手设于机架上,用于将机壳在所述加热工位及所述压装工位进行转运。本发明可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机壳和定子装配过程繁琐,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种扁线定子上的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及扁线定子

    公开(公告)号:CN111682707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592478.3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扁线定子上的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及扁线定子,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缩套管套在扁线定子的其中一根扁铜绕线上,将感应元件部分插入热缩套管和扁铜绕线之间的缝隙中;焊接扁线定子;热缩套管与扁线定子整体粘粉、滴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线定子上的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采用热缩套管套在扁线定子的其中一根扁铜绕线上,将感应元件部分插入热缩套管和扁铜绕线之间的缝隙中,再进行焊接,在粘粉和滴漆过程中,热缩套管受热收缩包紧感应元件部分,热缩套管外壁粘上绝缘漆而固化,以实现将温度传感器固定于扁铜绕线上,安装方法简单,实现成本低,温度传感器不会松动,并对温度传感器的头部的感应元件部分形成物理防护作用。

    具有低应力隔磁桥的硅钢片、电机转子及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1585370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508175.9

    申请日:2020-06-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低应力隔磁桥的硅钢片、电机转子及电机。包括硅钢片、开设在硅钢片上的磁钢槽和嵌设在所述磁钢槽内的磁钢组件,所述磁钢组件包括多个磁钢组,所述磁钢组包括靠近转子边缘的一对小永磁体和靠近转子内侧的一对大永磁体,所述硅钢片在相邻磁钢组的两个大永磁体之间设有从边缘向中心延伸的径向开槽。能降低大永磁体左右两侧铁芯刚度差距,从而有效降低隔磁桥处的应力,防止磁钢和铁芯产生形变而断裂。

    一种提高电机旋变静态零点位置测试精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74474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192083.4

    申请日:2020-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机试验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提高电机旋变静态零点位置测试精度的方法。向待测试的电机总成通入直流电使电机总成的电机转子回到零点,对电机转子施加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作用力迫使电机转子绕轴旋转,撤去旋转作用力使电机转子回复到零点,完成第一次操作,再按照上述步骤对电机转子施加反向的旋转作用力进行第二次操作,记录两次操作旋变转子的旋变角度,通过两次旋变角度计算最终零点角度。本发明所描述的测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旋变的静态零点的测试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