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2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080045961.4

    申请日:2010-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18 B62D25/025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11)包括:通道横梁(28),沿着在底板(19)上所具有的通道部(18)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22、22),沿着仪表板(15)的下表面(31、32)从左右的前侧车架(16、1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该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分支成下纵梁侧延伸部(43、43)和通道侧延伸部(44、44),其中,下纵梁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下纵梁(17、17),通道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该通道横梁。该下纵梁侧延伸部的倾斜度和该通道侧延伸部的倾斜实质上相同。

    车身前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19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6546.7

    申请日:2012-0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B62D21/11 B62D25/082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侧车架(16)。前侧车架(16)在其后部,具有随着沿仪表盘下面板(21)趋向车身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折曲部(29)。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从折曲部(29)的后端向下纵梁(23)侧折曲。折曲了的通道侧延长部(46)向着通道部(24)折曲。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以及通道侧延长部(46)以大致同等的角度分支而构成分支部(48)。在分支部(48)的后方,在下纵梁侧延长部(45)及通道侧延长部(46)之间形成有三角形的荷载支承部(49)。在荷载支承部(49)的前方且折曲部(29)上,设有支承副车架(18)的后端(18b)的后端支承部(59)。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34295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0543095.1

    申请日:2021-0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良好地抑制下边梁的电化学腐蚀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车身侧部结构具备下边梁外构件(27)、下边梁加强件(26)及第一止水构件(16)。下边梁外构件具备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45)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46)。下边梁加强件是钢制的构件、且具有相对于接合有第一外构件部及第二外构件部的接合部(48)隔开间隔而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5)。第一开口部(35)以将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连通的方式开口。第一止水构件配置于第一开口部与接合部之间且第二闭合截面的内部。

    车身上部构造
    4.
    发明公开
    车身上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890925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191239.0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由坯料下料机抓住车顶面板容易从周围的部件剥离的车身上部构造。车身上部构造(100)具有:设于车身上部(1a)的车宽方向端部的车顶侧梁(2);将车顶侧梁的车外侧面覆盖的侧外面板(3);和由与车顶侧梁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且设于车身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车顶面板(4),左右一对的侧外面板以及车顶面板通过硬焊接合相互固定,在车顶面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具有:将车顶侧梁、车顶面板和侧外面板结合的第1结合部(61);设于第1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切缺部(4a);和从切缺部的顶端部朝向侧外面板与车顶面板之间的硬焊接合部(7)延伸的脆弱部(4b)。

    车身上部构造及汽车车身的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90924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163082.0

    申请日:2023-02-24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接合的部位及接合工序少的车身上部构造。车身上部构造(1)具有:上边梁(2),其设置在车身上部(10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外板(3),其覆盖上边梁(2)的车外侧面(10b);以及车顶板(4),其设置在车身上部(10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由与上边梁(2)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左右一对侧外板(3)与车顶板(4)通过钎焊接合而相互固定。侧外板(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上边梁(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接合。侧外板(3)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未与上边梁(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接合。

    车身前部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19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280006546.7

    申请日:2012-0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B62D21/11 B62D25/082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侧车架(16)。前侧车架(16)在其后部,具有随着沿仪表盘下面板(21)趋向车身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折曲部(29)。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从折曲部(29)的后端向下纵梁(23)侧折曲。折曲了的通道侧延长部(46)向着通道部(24)折曲。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以及通道侧延长部(46)以大致同等的角度分支而构成分支部(48)。在分支部(48)的后方,在下纵梁侧延长部(45)及通道侧延长部(46)之间形成有三角形的荷载支承部(49)。在荷载支承部(49)的前方且折曲部(29)上,设有支承副车架(18)的后端(18b)的后端支承部(59)。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958347B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0610135548.2

    申请日:2006-10-18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由前柱(11,12)形成的第一环形框架(29)、由中柱(13,14)形成的第二环形框架(34)以及在内部设有前门梁(51)并且在车身的每一侧上装配在前柱和中柱之间的前门(7),前门梁从侧面看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并且包括一门梁主体(61),它由具有面向内的开口侧的槽构件和沿着门梁主体的内侧延伸的拉线(71)构成。由此,在另一辆车从侧面撞击前门时,因为从侧面看前门梁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所以能够有效地将冲击能量传递给车身。另外,因为在拉线承受拉伸负载的同时门梁主体支撑着压缩负载,所以减小了门梁的变形。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958347A

    公开(公告)日:2007-05-09

    申请号:CN200610135548.2

    申请日:2006-10-18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由前柱(11,12)形成的第一环形框架(29)、由中柱(13,14)形成的第二环形框架(34)以及在内部设有前门梁(51)并且在车身的每一侧上装配在前柱和中柱之间的前门(7),前门梁从侧面看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并且包括一门梁主体(61),它由具有面向内的开口侧的槽构件和沿着门梁主体的内侧延伸的拉线(71)构成。由此,在另一辆车从侧面撞击前门时,因为从侧面看前门梁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所以能够有效地将冲击能量传递给车身。另外,因为在拉线承受拉伸负载的同时门梁主体支撑着压缩负载,所以减小了门梁的变形。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3527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080098657.X

    申请日:2020-12-23

    Abstract: 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铝合金制的侧板外侧件(2),其形成具有车门开口的开口凸缘;钢制的加强构件(4),其重叠在比侧板外侧件(2)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钢制的内板(3),其重叠在比加强构件(4)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机械结合部(5),其在通过粘接剂(20)将侧板外侧件(2)与加强构件(4)粘接了的状态下沿着开口凸缘的长度方向以4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间隔(P1)设有多个,且通过机械结合将侧板外侧件(2)与加强构件(4)结合;电阻焊接部(6),其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多个机械结合部(5)之间,且在侧板外侧件(2)、加强构件(4)及内板(3)这三张构件重叠的状态下将加强构件(4)与内板(3)接合。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3527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080098657.X

    申请日:2020-12-23

    Abstract: 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铝合金制的侧板外侧件(2),其形成具有车门开口的开口凸缘;钢制的加强构件(4),其重叠在比侧板外侧件(2)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钢制的内板(3),其重叠在比加强构件(4)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机械结合部(5),其在通过粘接剂(20)将侧板外侧件(2)与加强构件(4)粘接了的状态下沿着开口凸缘的长度方向以4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间隔(P1)设有多个,且通过机械结合将侧板外侧件(2)与加强构件(4)结合;电阻焊接部(6),其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多个机械结合部(5)之间,且在侧板外侧件(2)、加强构件(4)及内板(3)这三张构件重叠的状态下将加强构件(4)与内板(3)接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