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04621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380016916.X
申请日:2013-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24 , F16H48/08 , F16H57/0423 , F16H57/0428 , F16H57/0457 , F16H57/048 , F16H57/0483
Abstract: 提供一种润滑结构,能够使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螺旋槽。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具备:端面部(43),其由在轴向上的距离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棚部(44),其在开口端(42a)的周向上与端面部(43)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43)在轴向上接近中心部的一侧;以及倾斜面状的锥部(45),其连续地形成于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且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被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经由棚部(44)流入锥部(45),并从该锥部(45)流入在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上形成的螺旋槽(80)中。
-
公开(公告)号:CN104204621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80016916.X
申请日:2013-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24 , F16H48/08 , F16H57/0423 , F16H57/0428 , F16H57/0457 , F16H57/048 , F16H57/0483
Abstract: 提供一种润滑结构,能够使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螺旋槽。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具备:端面部(43),其由在轴向上的距离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棚部(44),其在开口端(42a)的周向上与端面部(43)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43)在轴向上接近中心部的一侧;以及倾斜面状的锥部(45),其连续地形成于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且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被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经由棚部(44)流入锥部(45),并从该锥部(45)流入在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上形成的螺旋槽(80)中。
-
公开(公告)号:CN11689260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045110.9
申请日:2023-01-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57/04 , F16H57/02 , F16H57/03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可在不增加油量的情况下将分动器装置或差速器装置有效地加以润滑。本发明包括:第一导引壁(64),位于轴承(42)的上方;第二导引壁(65),设置于油贮存部(63)的下方并朝向最终从动齿轮(44)的中心轴延伸;以及油挡构件(80),挡接由第二导引壁(65)导引的油并供给至差速器装置(4)及轴承(42),油挡构件(80)包括:第一倾斜部(81),以第一导引壁(64)的方向变低的方式倾斜;切口部(83),形成于与差速器壳体(41)上所形成的开口部(41c)相向的位置;以及槽部(84),朝向轴承(42)延伸且用于油的导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