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32493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780093891.1
申请日:2017-08-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配置在车身后部两侧的后侧车架(2)和配置在所述后侧车架(2)的下方的后副车架(4),所述后副车架(4)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车辆后碰撞时的碰撞载荷的传递性能优异且能够使碰撞能的吸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车辆后部构造(S)。
-
公开(公告)号:CN11103249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780093891.1
申请日:2017-08-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配置在车身后部两侧的后侧车架(2)和配置在所述后侧车架(2)的下方的后副车架(4),所述后副车架(4)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车辆后碰撞时的碰撞载荷的传递性能优异且能够使碰撞能的吸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车辆后部构造(S)。
-
公开(公告)号:CN11507183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088773.4
申请日:2022-01-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 B62D21/11 , B62D25/20 , B60K15/0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适用于将燃料罐配置于底板的下方的车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能量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底板(2);副车架(3),其设置在比底板(2)靠下方的位置;冲击吸收构件(4),其设置在比副车架(3)靠后方的位置,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托架,其将冲击吸收构件(4)能够装拆地安装于底板(2)的下表面。冲击吸收构件(4)的前端部(38)以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与副车架(3)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副车架(3)之间空出间隔(S)而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78921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880097931.4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配置于车身侧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20、20),其在从各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中央侧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后横梁(24),其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的车辆后方部位(20e)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延长部(28)、及第2安装部(30),第1安装部安装于各所述纵构件,延长部以从第1安装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朝向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2安装部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车身侧部车架。
-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80097937.1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具有弯曲部(15);车身横梁(14),其在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载荷传递部件(17),其连结各车身侧部车架的从弯曲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和车身横梁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左右一对纵构件(20、20),其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前横梁(22),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其安装于各纵构件;延长部(28),其从第1安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第2安装部(30),其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载荷传递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1880097937.1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具有弯曲部(15);车身横梁(14),其在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载荷传递部件(17),其连结各车身侧部车架的从弯曲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和车身横梁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左右一对纵构件(20、20),其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前横梁(22),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其安装于各纵构件;延长部(28),其从第1安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第2安装部(30),其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载荷传递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2789213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1880097931.4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配置于车身侧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20、20),其在从各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中央侧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后横梁(24),其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的车辆后方部位(20e)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延长部(28)、及第2安装部(30),第1安装部安装于各所述纵构件,延长部以从第1安装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朝向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2安装部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车身侧部车架。
-
公开(公告)号:CN214028868U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022384335.1
申请日:2020-10-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渡边右京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当碰撞时能够防止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而与底板面板的下侧的零部件干涉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后座椅;配置于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2);配置于后座椅与底板面板(2)之间的加强部件(3);在加强部件(3)的前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横梁(41);和在加强部件(3)的后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42)。加强部件(3)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前横梁(41)与后横梁(42)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沿前后方向架设。在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之间设有间隙(S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