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985910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0832393.1

    申请日:2016-0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中,其侧梁(14)通过外伸叉架(15)连接于后车架(13),副车架(16)从下方安装于后车架(13),在副车架(16)搭载有燃料箱(17)。副车架(16)具备与外伸叉架(15)相向对的载荷传递部(66)。将输入至副车架(16)的冲击载荷F2经由载荷传递部(66)传递至外伸叉架(15)。将所传递的冲击载荷F2经由外伸叉架(15)分散至后车架(13)、侧梁(14)这2个部件。据此,既能抑制重量的増加又能承受冲击载荷。

    车身后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7183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088773.4

    申请日:2022-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适用于将燃料罐配置于底板的下方的车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能量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底板(2);副车架(3),其设置在比底板(2)靠下方的位置;冲击吸收构件(4),其设置在比副车架(3)靠后方的位置,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托架,其将冲击吸收构件(4)能够装拆地安装于底板(2)的下表面。冲击吸收构件(4)的前端部(38)以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与副车架(3)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副车架(3)之间空出间隔(S)而配置。

    车身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车身后部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985910A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610832393.1

    申请日:2016-0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中,其侧梁(14)通过外伸叉架(15)连接于后车架(13),副车架(16)从下方安装于后车架(13),在副车架(16)搭载有燃料箱(17)。副车架(16)具备与外伸叉架(15)相向对的载荷传递部(66)。将输入至副车架(16)的冲击载荷F2经由载荷传递部(66)传递至外伸叉架(15)。将所传递的冲击载荷F2经由外伸叉架(15)分散至后车架(13)、侧梁(14)这2个部件。据此,既能抑制重量的増加又能承受冲击载荷。

    车身
    5.
    发明公开
    车身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0122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256245.0

    申请日:2021-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即使在偏置后方碰撞时,也能够尽可能均等地将碰撞载荷分配至左右的后纵梁。车身(11)包括:左右一对后纵梁(12),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保险杠横梁(14),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并在两端结合于各后纵梁(12),且随着朝向左右中央而向后方鼓出。后保险杠横梁(14)具有:中间体(15),在左右中央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倾斜体(16),从中间体(15)的两端分别朝向对应的后纵梁(12)而越朝左右扩展,则越朝前方位移。中间体(15)的朝后面包含垂直面(32a)与倾斜面(33a),所述倾斜面(33a)是从垂直面(32a)的至少上下任一侧连续,且随着远离垂直面(32a)而朝前方位移。

    车身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车身后部构造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70898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080031414.0

    申请日:2010-07-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04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作用于车辆后部的冲击载荷吸收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包括:从设在车身后部的后板(22)向上方立起、能够因作用于后板的冲击载荷而变形的左右的下桁梁部(42);连结在下桁梁部的上端部(42b)上、向车辆前部方向延伸至左右的车顶侧梁(14)、与下桁梁部相比高强度地形成、将冲击载荷传递至车顶侧梁的左右的上桁梁部(43)。左右的桁梁加强件(45)以对下桁梁部及上桁梁部的桁梁接合部(48)进行加强的方式设置。

    车身后部构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0898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31414.0

    申请日:2010-07-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04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作用于车辆后部的冲击载荷吸收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包括:从设在车身后部的后板(22)向上方立起、能够因作用于后板的冲击载荷而变形的左右的下桁梁部(42);连结在下桁梁部的上端部(42b)上、向车辆前部方向延伸至左右的车顶侧梁(14)、与下桁梁部相比高强度地形成、将冲击载荷传递至车顶侧梁的左右的上桁梁部(43)。左右的桁梁加强件(45)以对下桁梁部及上桁梁部的桁梁接合部(48)进行加强的方式设置。

    车身后部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98584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164932.1

    申请日:2010-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使其能够针对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产生大的抵抗力,并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重量的增加。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后车架(14、16),对在车身的后部前后延伸的悬臂进行支承;后横梁(17),跨设在这些后车架(14、16)上,在该车身后部构造中,以前后延伸并向下方弯曲成凸状的箱保护杆(18)将后横梁(17)和设在该后横梁(17)的前方的中央横梁(13)连结,该箱保护杆(18)的后端部(18d)被用支承托架(27)从下方包住,并通过支承托架(27)紧固在后横梁(17)上。

    车身后部构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98584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164932.1

    申请日:2010-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使其能够针对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产生大的抵抗力,并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重量的增加。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后车架(14、16),对在车身的后部前后延伸的悬臂进行支承;后横梁(17),跨设在这些后车架(14、16)上,在该车身后部构造中,以前后延伸并向下方弯曲成凸状的箱保护杆(18)将后横梁(17)和设在该后横梁(17)的前方的中央横梁(13)连结,该箱保护杆(18)的后端部(18d)被用支承托架(27)从下方包住,并通过支承托架(27)紧固在后横梁(17)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