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60028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310998837.9
申请日:2023-08-08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G05D16/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精度气动力伺服系统及其控制参数智能优化方法,所述气动力伺服系统主要由一个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和一个压力控制系统组成;采用所述气浮无摩擦气缸能够去除摩擦对输出力控制精度的影响;所述压力控制系统由基于新型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模糊PI控制器实现对压力的超高精度控制;所述新型改进粒子群算法融合了高斯变异策略和模糊控制理论;利用新型改进粒子群算法得到优化的模糊PI控制参数并基于该参数执行气浮无摩擦气缸腔体的超高精度压力控制,可实现该系统超高精度的力输出;本发明所提出的气动力伺服系统能够应用在对力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扩大了气动力伺服系统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804941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235770.8
申请日:2024-03-0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产生电涡流阻尼且能自散热、无线充电的无摩擦气动执行器,主要包括活塞杆、气浮活塞、缸筒、电池及无线充电模块;活塞杆端具有延伸至活塞内部的线圈骨架结构,线圈设于线圈骨架结构上,所述线圈与集成在活塞端盖上的电池电连接;且线圈骨架结构上具有与出气通道连通的散热结构。当向随气浮活塞运动的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电涡流阻尼力,且气浮活塞中的工作气体通过散热结构排出,同时带走线圈的热量。当所述气动执行器停机状态下,通过无线充电模块为电池充电。本发明通过置于气浮活塞内的线圈,在工作中产生电涡流阻尼力,以改善气浮气动执行器的位置控制精度;同时设计巧妙的排气通道缓解线圈的发热问题,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858560B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610324371.4
申请日:2016-05-13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B66F11/04
Abstract: 一种舵叶工作台多级升降机构,包括至少3级升降平台和至少2级升降机构;每级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升降系统;每级升降平台上横向对称布置两个升降系统;每级升降系统包括顶升油缸、2个提升链条、动滑轮安装架和2个动滑轮;所述顶升油缸下端固定在升降平台上,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上端固定连接动滑轮安装架;所述滑轮安装架上端纵向对称安装2个动滑轮;每个提升链条绕过动滑轮,且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升降平台上。利用多组相似升降机构实现了舵叶工作台的多级升降,有效缩短了单个顶升油缸的工作行程。顶升油缸和动滑轮的组合实现了提升力的拆分,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了一半液压缸,大大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927690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610452994.X
申请日:2016-06-2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双筒式液压减振器,包括空气气囊组件、活塞组件、内外筒组件和阻尼调节阀;空气气囊组件包括气缸头、气囊、气缸筒和气缸头端盖;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杆、活塞头部缓冲总成、活塞头和弹簧组件;内外筒组件包括内筒、外筒、内筒上端盖和内筒下端盖;气缸头与活塞杆组件刚性连接;气缸头通过气囊与气缸实现柔性过渡连接;外筒分别与气缸、内筒和阻尼调节阀相连接,其连接处均设计有抱箍或卡环等可拆卸零件实现刚性连接;通过卡扣和挡圈等标准件确保各零件之间的相互定位和连接,减少了专用零件的使用,大幅减小制造成本和设计周期;同时易于拆卸,便于减振器内部零部件的更换,避免了整个减振器的替换,大幅降低维修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090111B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610454466.8
申请日:2016-06-2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F16F13/00 , F16F9/06 , F16F9/32 , F16F9/34 , B60G17/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高度调节系统的可变阻尼汽车液压减振器,包括减振系统和高度调节系统;减振系统包括活塞杆、活塞头、弹簧组件、内筒、外筒和可变阻尼控制阀;高度调节系统包括空压机、空压机控制单元、前轴高度传感器、后轴高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信号控制中心、气缸头、气囊和气缸筒;内筒被活塞头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外筒被内筒下端盖隔离为外筒储油腔和浮动活塞储油腔;可变阻尼控制阀的两个油口分别与外筒储油腔和无杆腔相通;浮动活塞隔离油液与空气弹簧室,油液通过可变阻尼控制阀和一系列的阻尼孔在无杆腔和有杆腔中来回循环,并配合高度调节系统在减振器被压缩或拉伸的同时做出相应的高度补偿,可获得良好的减振效果和乘用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094579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92558.8
申请日:2016-06-0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G05B1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建造领域的一种大型艉部作业平台电控系统,包括人机操作接口、系统控制单元、位置伺服控制器、编码器和执行机构;人机操作接口将横向或纵向移动信号传送到系统控制单元,系统控制单元将接收的信号传递给位置伺服控制器,位置伺服控制器将横向和纵向移动信号分别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分别执行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且将移动距离信息依次通过编码器、位置伺服控制器传递给系统控制单元,系统控制单元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微调自动修正,本发明电控系统是完整的闭环结构,可以修正元件参数变化及外界扰动引起的误差,控制精度高;组合机械组成部分更改后,不需要更改控制系统,可沿用上一工况的控制系统,控制组合机械的同步性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92769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452994.X
申请日:2016-06-2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9/08 , F16F9/18 , F16F9/3207 , F16F9/3271 , F16F2238/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双筒式液压减振器,包括空气气囊组件、活塞组件、内外筒组件和阻尼调节阀;空气气囊组件包括气缸头、气囊、气缸筒和气缸头端盖;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杆、活塞头部缓冲总成、活塞头和弹簧组件;内外筒组件包括内筒、外筒、内筒上端盖和内筒下端盖;气缸头与活塞杆组件刚性连接;气缸头通过气囊与气缸实现柔性过渡连接;外筒分别与气缸、内筒和阻尼调节阀相连接,其连接处均设计有抱箍或卡环等可拆卸零件实现刚性连接;通过卡扣和挡圈等标准件确保各零件之间的相互定位和连接,减少了专用零件的使用,大幅减小制造成本和设计周期;同时易于拆卸,便于减振器内部零部件的更换,避免了整个减振器的替换,大幅降低维修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8895043B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10904584.3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泵恒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液压泵、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单向阀、二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高压蓄能器、液压马达和发电机。液压泵主要包括驱动机构、双作用液压缸、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检测单元主要采集风速和液压泵的转速,并反馈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采集的转速和风速,调节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和二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位置,实现液压泵的恒压控制。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风速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使液压泵在不同工况下保持恒压输出,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605123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610006422.9
申请日:2016-01-06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F16D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功率双侧控制式调速离合器,包括主动轴、上箱体、底座、被动轴、主动摩擦片组、被动摩擦片组、被动鼓、第一活塞缸组、第二活塞缸组和架设油路;主动摩擦片组安装在主动轴外侧;被动摩擦片组安装在被动鼓上;被动鼓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缸组支撑盘和第二活塞缸组支撑盘;主动轴上设有主动轴第一径向油道、主动轴轴向油道、主动轴第二径向油道和主动轴分油道;被动轴上设有被动轴第一径向油道、被动轴轴向油道和被动轴第二径向油道;架设油路包括第一径向架设油路、第二径向架设油路、第三径向架设油路和轴向架设油路;该调速离合器通过在摩擦副外增设架设油路,使得摩擦副间隙的均匀程度得以提高,摩擦片寿命大幅度延长。
-
公开(公告)号:CN106627287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944134.8
申请日:2016-11-02
Applicant: 江苏大学镇江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磁流变六自由度并联减振平台,包括车辆座椅和设置在座椅底部的六自由度并联减振结构;所述六自由度并联减振结构为三支链空间并联结构,包括动平台、静平台和安装在动平台、静平台之间结构相同且并联的三条支链;所述座椅与动平台固接,静平台固接在车辆底板上;六自由度并联减振机构的动平台与静平台通过三条相同的支链并联连接,每条支链由P(球副)、R(转动副)、R(转动副)、P(移动副)依次组成;用单筒双杆磁流变阻尼器代替每条支链上的移动副,并且在转动副处设置单筒单杆磁流变阻尼器,增强该座椅的自适应特性。本发明可满足车辆座椅在不同路况工作环境下对不同自由度减振的需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