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105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010802.6
申请日:2023-08-1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C12P1/02 , C12P1/04 , C12N1/12 , A01K61/54 , C12R1/25 , C12R1/225 , C12R1/125 , C12R1/72 , C12R1/865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螯合型活性肥水剂的发酵与制作方法及在贝藻养殖中的应用;步骤为:首先对促进藻类生长的有机碳源进行筛选,得到了最有利于微藻生长的有机酸并将其作为筛选发酵乳酸菌的指标;接着探究微藻对不同矿物质离子的吸收利用情况,并比较无机型与螯合型离子对微藻的生长作用;然后通过筛选产乳酸较高的两种乳酸菌,搭配芽孢杆菌、酵母菌进行厌氧固态发酵豆粕、豆渣和次粉,得到最终的肥水剂;其可为三角褐指藻和球等鞭金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碳源和螯合矿物质离子,促进藻类快速繁殖;同时在短期蛤蜊养殖实验中,亦可有效提升蛤蜊的存活率并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且其成本低、营养丰富、适合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0283926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1910439215.6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9 , C12Q1/6851 , C12Q1/04 , C12R1/125 , C12R1/10 , C12R1/865 , C12R1/74 , C12R1/25 , C12R1/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秸秆生物饲料中菌群变化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检测方法为:首先对标准菌株进行复活培养,提取标准菌株的DNA,设计标准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序列;然后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实现对玉米秸秆生物饲料发酵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快速、有效的定性、定量检测;本发明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检测同属不同种的菌以及不同菌种但菌落形态和长势相近的菌类,还可以检测生物饲料中目标菌全体菌的菌落,包括活菌和死菌,实时监测生物饲料发酵过程中菌群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936576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210209060.5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糖醇基因工程菌及其混合转化生产木糖醇的方法,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构建一种木糖醇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xdh06,该工程菌是通过PCR方法,从氧化葡糖杆菌 (Gluconobacter oxydans)获得木糖醇脱氢酶(xylitol dehydrogenase,XDH)基因xdh,将其克隆并在宿主菌E.coli BL21进行稳定高效表达。该基因工程菌表达的木糖醇脱氢酶,其酶活性提高了10倍,利用该基因工程菌和氧化葡糖杆菌混合静止转化D-阿拉伯糖醇生产木糖醇,D-阿拉伯糖醇的转化率由29%提高到91.6%。
-
公开(公告)号:CN11968536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61349.7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C12N15/75 , C12N15/66 , C12N15/70 , C12N9/52 , C12N1/21 , C12N15/62 , C12Q1/04 , A23K10/26 , A23K10/37 , A23K10/12 , A23K10/14 , A23K20/142 , A23K20/24 , C12R1/125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和发酵饲料领域,涉及一种高活性角蛋白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羽毛粉降解和发酵饲料制备等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构建重组角蛋白酶工程菌并制备粗酶液;通过eq‑PCR扩增获得带有随机突变位点的kerD21eq片段,构建E.coli‑B.subtilis穿梭表达载体质粒文库,通过共转化B.subtilis WB800N获得突变体文库;同时建立了一种结合平板透明圈及96孔板法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基于筛选后的突变菌株,制备得到高活性角蛋白酶,利用该酶完成了羽毛粉的降解,并可应用于发酵饲料的制备;使得羽毛废弃物得以有效利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93187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56903.1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的脂肪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是由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脂肪酶突变而得,突变的方式为157位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而获得,其编码基因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高酶活性的新型脂肪酶,该突变体具有理想的催化特性和高温耐受性,其中突变体I157V的酶活性较野生型提高了3.75倍;本发明的脂肪酶高活性突变体更易催化甘油三酯分解成更易于消化的甘油和脂肪酸,适用于提高动物饲料的油脂消化率,且适合工业化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8348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56900.8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酶的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n5转座酶突变体及其应用;所述Tn5转座酶突变体在如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基础上,经过Q118T(118位谷氨酰胺突变为苏氨酸)氨基酸突变得到;所述Tn5转座酶突变体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所构建的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酶蛋白,具有改善的插入序列偏好性能力,在2‑5bp的AT偏好得到较明显改善。本发明通过蛋白质工程,显著提升了酶的功能特性,为Tn5转座酶在测序建库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638774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680246.1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二糖脱氢酶固定化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秸秆降解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构建重组工程菌,优化筛选衣壳蛋白、连接肽得到最佳展示条件,把CDH展示在芽孢表面;并利用ep‑PCR技术获得携带随机突变位点的cdh基因片段,构建穿梭表达载体cdhep突变质粒文库。结合芽孢表面展示技术操作简单、无需进行蛋白纯化的优点,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高催化活性CDH突变体;在多种酶的混合体系中,所制备的酶制剂均表现出良好的秸秆协同降解能力,且固定化CDH可循环使用。本发明不仅为纤维二糖脱氢酶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还为秸秆降解和生物能源开发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22369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31577.9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诱导耦合电抑制微藻开放培养系统虫害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在跑道池的一侧设有光照装置和高压放电装置;首先进行光诱导处理,同时对跑道池进行光照,在左侧弯道和右侧弯道的照射光为蓝光,光强为1500‑2000Lux;在上方跑道和下方跑道照射的光为红光,光强为1000‑2000Lux;以便将轮虫吸引至左侧弯道和右侧弯道处,形成轮虫聚集区域;然后对左侧弯道和右侧弯道处的轮虫聚集区域进行电击处理;本发明在尽可能保护藻的存活同时完成对轮虫的消杀,经光诱导和高压放电复合调控可以有效去除大部分虫害污染,保证微藻生物量生长及生物活性物质累积受到较低的影响,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08813161B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1810580328.3
申请日:2018-06-07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A23K10/37 , A23K20/24 , A23K20/105 , A23K20/20 , A23K20/163 , A23K10/12 , C12P1/02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生物饲料原料的预处理方法,属于生物饲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秸秆为主要原料,首先通过碱液对粉碎的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漆酶和白腐菌联合脱毒的方法,脱除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抑制发酵菌群的酚类化合物,再将脉孢菌接种到脱毒后的玉米秸秆上进行发酵,以获得木质素降低,真蛋白显著增加的秸秆饲料原料,营养物质丰富,易消化,为秸秆的高效饲料化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0742084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1034413.0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磁性核壳结构负载纳米ZnO及Ag3PO4复合材料(Fe3O4@SiO2@ZnO-Ag3PO4)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菌应用。本发明首先将Fe3O4粒子分散到由乙醇、氨水和去离子水混合而成的溶液中成为悬浊液,再将由乙醇和正硅酸乙酯配制的混合溶液滴加到悬浊液中制得Fe3O4@SiO2微球,然后将微球分散在由ZnAc2•2H2O和乙醇配制的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调整pH值为6~10,滴加KH2PO4溶液,加热到40~150℃水热1h~8h;再加入AgNO3溶液,加热至40~150℃水热1h~10h,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分别冲洗干净,得到Fe3O4@SiO2@ZnO-Ag3PO4。本发明所制得的Fe3O4@SiO2@ZnO-Ag3PO4在六次抗菌循环运行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且可磁分离回收,ZnO和Ag3PO4增强的光催化抗菌性能与可回收的磁性使复合材料在抗菌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