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2646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67235.0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B01J27/24 , B01J35/45 , C02F1/7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改变前驱体中钴‑钴普鲁士蓝类似物与三聚氰胺的比例煅烧得到一系列高催化活性和高循环稳定性的钴氮碳限域钴纳米颗粒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不同离子、有机质和复杂水质条件下,仍保持较为优越的催化活性,实现对羟基苯甲酸的高效降解。催化剂中钴氮碳限域钴纳米颗粒形成的核壳结构对于暴露活性位点、形成局部高瞬时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活化过硫酸盐产生以非自由基主导的高价钴氧物种,增强迁移以及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催化剂的高活性、强环境抗性和高循环稳定性等特点。该催化剂对于多种污染物均具有优异的去除效能,此催化剂的制备及特性之前未曾得到报道,在复杂基质有机废水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72593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15777.X
申请日:2024-06-0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C10L9/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DES催化沼渣协同锯末水热炭化的方法,具体涉及将餐厨垃圾发酵沼渣与园林废弃物进行水热炭化制备高热值水热炭的方法。本发明将餐厨沼渣与园林废弃物、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加入DES催化剂进行水热炭化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过滤,干燥固体产物得到水热炭。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水热炭具有热值高、灰分低等特点,可以作为传统燃煤的有效替代品使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92559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35663.8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化细菌种间电子传递的方法,属于生物电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先在电子供体菌与电子受体菌表面分别修饰对应的叠氮(azido)或炔基(alkyne)基团,依靠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反应来使得炔烃与叠氮化物反应成环形(1,2,3‑三唑),通过共价键拉近电子供体菌与电子受体菌的距离来强化细菌种间电子传递;本发明所述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强、绿色且高普适性,在强化细菌种间电子传递中具有很好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2105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010802.6
申请日:2023-08-1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C12P1/02 , C12P1/04 , C12N1/12 , A01K61/54 , C12R1/25 , C12R1/225 , C12R1/125 , C12R1/72 , C12R1/865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螯合型活性肥水剂的发酵与制作方法及在贝藻养殖中的应用;步骤为:首先对促进藻类生长的有机碳源进行筛选,得到了最有利于微藻生长的有机酸并将其作为筛选发酵乳酸菌的指标;接着探究微藻对不同矿物质离子的吸收利用情况,并比较无机型与螯合型离子对微藻的生长作用;然后通过筛选产乳酸较高的两种乳酸菌,搭配芽孢杆菌、酵母菌进行厌氧固态发酵豆粕、豆渣和次粉,得到最终的肥水剂;其可为三角褐指藻和球等鞭金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碳源和螯合矿物质离子,促进藻类快速繁殖;同时在短期蛤蜊养殖实验中,亦可有效提升蛤蜊的存活率并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且其成本低、营养丰富、适合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3138217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110332324.5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杂合生物膜的核黄素电化学检测方法及传感器,包括以下步骤:(1)将希瓦氏菌种接种至培养基活化后加入到含有反应缓冲溶液的容器中;(2)在步骤(1)的容器中加入无菌FeCl3溶液和无菌Na2S2O3溶液;(3)将参比电极、工作电极、对电极安装在容器中形成三电极系统;(4)在合成条件下,希瓦氏菌生成具有导电性的FeS纳米颗粒并覆盖于细胞表面形成电活性杂合细胞,电活性杂合细胞吸附于步骤(3)的工作电极上形成电活性杂合细胞生物膜,连接信号检测系统,形成生物电化学传感器;(5)在工作电极上加载外电压,加入希瓦氏菌的电子受体,再加入核黄素,检测并记录电流变化值,本发明实现了对核黄素的定量和超灵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262599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011624040.5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备石墨烯亲和能力的希瓦氏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是以敲除mtrC基因的希瓦氏菌MR‑1为宿主,通过基因改造,构建一种具备石墨烯亲和能力的希瓦氏菌,实现石墨烯材料与希瓦氏菌特异性结合。在GO还原试验中表明,本发明构建的重组希瓦氏菌较野生型具备更强的GO还原能力,表现出一定的石墨烯亲和能力。本发明的重组希瓦氏菌繁殖迅速,能较好的量化生产,在GO生物还原及石墨烯/细菌杂合体系制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142285B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710522584.2
申请日:2017-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电极电解耦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方法,以厌氧发酵液为电解质,设置电解电极,其中阳极采用主要成分为碳的电极材料;在厌氧发酵反应启动前,在电极两端施加电压进行电解反应,至厌氧发酵液中含有电解产生的石墨烯,将石墨烯直接用于沼气厌氧发酵,或者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持续或间断地在电极两端施加电压,直至发酵周期结束。本发明的方法协同了电解水、电解剥离石墨烯和电极对功能微生物的富集作用这三者对厌氧发酵的强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增加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率。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简单,产气提高效果明显,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降解率大幅提高,适合在现有厌氧发酵产沼气装置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860644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066698.X
申请日:2019-01-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椴木三维碳电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里的应用;步骤为:首先选择椴木沿着微孔的垂直方向切割得到木片,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预碳化;然后打磨,置于去离子水反复超声清洗;然后再放入过氧化氢-乙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水热反应,结束后冷冻干燥,在氮气保护下高温碳化;得到碳化后的木片,根据燃料电池的尺寸进行裁剪,清洗后用钛丝链接得到椴木三维碳电极;选择产电菌接种至LB培养基中进行活化培养,离心重悬,得到菌泥,加至电池阳极液中,当电池阳极液达到一定OD600值时,停止加入菌泥;最后将制备的椴木三维碳电极装入阳极室中,实现椴木三维碳电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里的应用;本发明具备成本低,性能高,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工艺简单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830697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910066700.3
申请日:2019-01-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极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绵多孔三维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步骤为:将水绵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并用真空抽滤装置抽滤成三维饼状,低温冷冻保存后,再放入冷冻干燥机内进行冷冻干燥;然后在氮气保护条件下进行高温碳化,得到三维多孔碳基材料;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裁剪,然后用导电胶将材料与钛丝连接,得到水绵多孔三维电极;本发明制备的水绵三维多孔电极选用水绵为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而且制作工艺简单,制备的水绵多孔三维电极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绿色环保,有利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04165909B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410334224.6
申请日:2014-07-1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马酸的生物电化学检测方法,属于生化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用于对富马酸的专一性检测,将活化培养的希瓦氏菌的菌液和缓冲液混合共同作为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反应液,将含富马酸的样品加入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反应液中,控制一定的电位,检测输出电流信号的变化,根据电流响应和富马酸浓度变化关系来计算测定样品中的富马酸浓度。该检测方法不依赖大型仪器设备,降低了测定成本和操作难度,不受富马酸结构类似物干扰,专一性强,准确性高,高效快速,测验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生化样品的检测、食品药品的检测、肿瘤的筛查和诊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