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30868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59794.8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PC: C07D207/34 , C07D209/42 , C07D213/82 , C07D231/14 , A01N43/36 , A01N43/38 , A01N43/40 , A01N43/56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环生物碱导向的多取代链状酰胺类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多取代链状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I)所示:#imgabs0#本发明运用四组分的Ugi反应,将含不同取代基的甲酸、胺、甲醛和叔丁基异腈置于有机溶剂中加热反应并分离纯化,设计合成出本发明的多取代链状酰胺类化合物,该制备方法无需催化剂的使用、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通过实验验证,该类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可作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用于酰胺类杀菌剂的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22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343588.6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PC: C07K14/00 , C07K1/36 , C07K1/34 , C07K1/22 , C12N15/11 , C12N15/70 , A01N37/46 , A01N47/44 , A01P7/02 , A01G1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学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防治螨害的蛋白组合物及应用。所述的蛋白组合物包括BVP28和杀螨蛋白;所述的杀螨蛋白为BVP8或BVP10,所述蛋白BVP28为SEQ ID NO.2所示。通过复配组合物的生测发现,BVP28蛋白与已知杀螨蛋白BVP8或BVP10在质量比1~10:1~10的范围内复配对多种害螨均具有显著的杀螨增效作用,延缓靶标害螨对杀螨蛋白抗性的产生,为螨害的可持续性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本发明公开的蛋白组合物为生物杀螨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螨害绿色防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669686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178240.1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涉及生物碱Okaramine B与苏云金芽胞杆菌NBI‑616复配物及其应用。生物碱Okaramine B和苏云金芽胞杆菌NBI‑616高效浓缩冻干粉均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毒杀活性,LC50值分别为0.297 mg/L和2.822mg/L。二者复配后的组合物有增效作用,最优比例为1:1,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该比例复配制剂对草地贪夜蛾的LC50为0.087 mg/L。本发明的复配组合,可以减少生物药剂的施用量,降低防治成本,为延缓害虫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22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43588.6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PC: C07K14/00 , C07K1/36 , C07K1/34 , C07K1/22 , C12N15/11 , C12N15/70 , A01N37/46 , A01N47/44 , A01P7/02 , A01G1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学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防治螨害的蛋白组合物及应用。所述的蛋白组合物包括BVP28和杀螨蛋白;所述的杀螨蛋白为BVP8或BVP10,所述蛋白BVP28为SEQ ID NO.2所示。通过复配组合物的生测发现,BVP28蛋白与已知杀螨蛋白BVP8或BVP10在质量比1~10:1~10的范围内复配对多种害螨均具有显著的杀螨增效作用,延缓靶标害螨对杀螨蛋白抗性的产生,为螨害的可持续性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本发明公开的蛋白组合物为生物杀螨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螨害绿色防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695001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163838.2
申请日:2021-02-05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涉及一株对夜蛾科害虫具有高毒杀活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及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对多种夜蛾科害虫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NBI‑616菌株已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771。生物测定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NBI‑616对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及小菜蛾的幼虫具有高毒杀活性。采用常规的发酵‑离心浓缩‑喷雾干燥工艺,制备了苏云金芽胞杆菌NBI‑616高含量原粉。本发明所涉及的菌株可用于开发防治夜蛾科害虫的微生物农药。
-
公开(公告)号:CN11345550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750517.2
申请日:2021-07-01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酰胺衍生物在制备草地贪夜蛾防控药物中的应用,其中,酰胺衍生物的结构如化学式I所示:试验表明该酰胺衍生物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好的杀害作用,特别是多个化合物在初筛浓度下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效果均达到90%以上;本发明的酰胺衍生物,部分化合物对草地贪夜蛾呈现出显著的杀灭活性,特别是化合物I4和I5在较低浓度下(0.390625μg/ml)对草地贪夜蛾的杀灭活性仍大于50%,明显高于对照药物。
-
公开(公告)号:CN1158517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061341.0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nventor: 闸雯俊 , 游艾青 , 王开梅 , 张志刚 , 王月莹 , 周雷 , 李三和 , 陈志军 , 刘凯 , 杨国才 , 刘凯 , 徐华山 , 李培德 , 陈俊孝 , 石少阶 , 吴边 , 李昌焱
IPC: C12N15/32 , C07K14/325 , C12N15/84 , C12N1/21 , C12N5/10 , A01H6/46 , A01H5/00 , A01N63/50 , A01P7/04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编码BT蛋白Vip3Aa7的原始核苷酸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克服不同物种在密码子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优化后的核苷酸序列更容易在作物中表达,提高BT蛋白Vip3Aa7在作物中的表达量,进而提高其对农作物害虫的抗性,尤其增强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增加BT蛋白Vip3Aa7的生物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4213398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210038622.8
申请日:2022-01-13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PC: C07D405/04 , C07D307/68 , A01N43/38 , A01N43/08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取代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杀菌剂及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将Aldol‑X双官能团试剂、酰基乙腈衍生物和酸催化剂置于有机溶剂中反应,分离即得。经抗菌活性筛选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菌活性,优于杀菌剂甲呋酰胺,可作为先导物用于新型呋喃类杀菌剂的开发。本发明多取代呋喃的制备方法,以Aldol‑X双官能团试剂、酰基乙腈衍生物为原料,在酸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反应制备呋喃衍生物,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产率,仅需一步转化。该方法还可应用于呋喃类杀菌剂甲呋酰胺的合成,不涉及酰化和酸化水解过程,与传统甲呋酰胺酰化法合成相比,具有反应选择性高、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工业应用价值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041462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17617.2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农业微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丙酰胺在制备杀线虫制剂中的应用,通过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大豆孢囊线虫致死率的测定,发现丙酰胺对线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大豆孢囊线虫的LC50值分别为22.87μg/mL、107.02μg/mL和46.09μg/mL,将其与甜菜碱复配后,复配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的LC50最低为13.92μg/mL,将其与甲基丙二酸复配后,复配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的LC50值最低为14.48μg/mL。该制剂为新型杀植物线虫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830754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21781.5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IPC: C07D487/04 , A61K31/519 , A61P31/12 , A61P3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喹唑啉酮并吡咯烷酮单元的杂环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含喹唑啉酮并吡咯烷酮单元的杂环衍生物,结构式为#imgabs0#本发明的含喹唑啉酮并吡咯烷酮单元的杂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由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经过两步反应即得到天然喹唑啉酮并吡咯烷酮骨架的多取代杂环衍生物。本发明提供的杂环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且结构新颖,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的主要成分用于制备新型抗病毒药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