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19535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010889928.5
申请日:2020-08-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B79/02 , A01G22/00 , C09K17/14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资源化利用菌糠种植菌草改良黄河河套盐渍地的方法,其是以巨菌草、绿洲6号、沙芥、冰草、沙打旺、沙蒿、无芒稗为菌草品种,结合菌糠的特性,及积盐区、过渡区、风沙侵害区的土壤结构特点,通过物理改造和生物改良相结合,充分运用“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生物技术干预”模式,建立的黄河河套盐渍地生态改良修复技术,其可快速改良土壤,恢复区域小生态,实现水‑盐动态平衡,实现对黄河河套盐渍地的综合、高效、可持续改良。
-
公开(公告)号:CN106867806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295954.3
申请日:2017-04-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G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G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巨菌草酿造菌草黄酒的方法,菌草以新鲜的巨菌草60%~90%、酒曲1~15%、白砂糖5%‑20%和白酒1%‑5%为原料,经原料配制、原料预处理、装罐灭菌、前发酵、后发酵、陈酿和灌装制得所述产品。本发明利用资源十分丰富的新的植物资源巨菌草作为酿酒的原材料,采用“以草代粮”,不仅降低原料成本,而且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充分利用非耕地等优点,开辟了新一代制酒原料。
-
公开(公告)号:CN104429610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750383.4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4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循环农业和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巨菌草为草菇生长提供遮阴,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促进草菇生长,把新鲜巨菌草转化为草菇;草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及其废菌料作为生物有机肥促进巨菌草生长;从而实现“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与常规稻草栽培草菇相比,新鲜巨菌草栽培草菇生长周期缩短1?2天,生物学效率提高3?5%;以栽培草菇的废料作巨菌草的肥料,巨菌草产量提高6?8%,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
-
公开(公告)号:CN104396569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50309.2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资源化利用互花米草的方法。先通过脱盐工艺处理收割后的互花米草,部分脱除互花米草的盐分;然后将其与麸皮、玉米粉、活性炭堆制发酵制得培养料;将该培养料用于培养耐盐食用菌菌株—黄平菇。该方法实现了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化害为利,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55817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96672.5
申请日:2019-10-1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方法,由减缓河道沿岸水流、防治水流侵蚀散落砒砂岩、固定散落河道的砒砂岩(泥沙)、增加砒砂岩坡底结构稳定性、恢复植被及微生态环境”五个步骤组成。本发明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方法,根据砒砂岩的物理性状和砒砂岩区特有的气候,及其不同植物品种和技术措施的特点,遵循“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果好、可持续”的生态修复原则,建立河道沿岸砒砂岩坍塌区生态治理体系,快速恢复植被,实现植物-水-泥/沙的生态平衡,构建一个高效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技术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04521752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410750097.8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莱竹草组培快繁和工厂化育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莱竹草的预处理、外殖体选择及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培养、移栽炼苗、工厂化育苗。通过莱竹草预处理、外殖体选择及处理,筛选出愈伤组织、增殖分化、生根等培养基配方,建立再生体系,并采取适宜炼苗措施和工厂化育苗条件控制,实现莱竹草的组培快繁和工厂化育苗,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2‑98%,增殖系数5.6,生根率98%,移栽炼苗成活率99%,解决了莱竹草不能通过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力低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424747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881010.0
申请日:2021-08-0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7‑72%、麦麸25‑30%、石膏0.8‑1.2%、石灰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其中所述新鲜绿洲1号菌草的含水率为70‑75%。栽培方法包括制备栽培基质、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子实体生长、采收步骤。本技术方案用鲜绿洲1号菌草进行栽培,打破了鲜原料不能直接栽培食药用菌的传统理论,其采用了绿洲1号菌草为主要原料,绿色环保,保护了生态,得到银耳子实体的产量较高,且多糖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0.88mg/g、8.52mg/g。
-
公开(公告)号:CN110558170B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1910996672.5
申请日:2019-10-1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方法,由减缓河道沿岸水流、防治水流侵蚀散落砒砂岩、固定散落河道的砒砂岩(泥沙)、增加砒砂岩坡底结构稳定性、恢复植被及微生态环境”五个步骤组成。本发明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方法,根据砒砂岩的物理性状和砒砂岩区特有的气候,及其不同植物品种和技术措施的特点,遵循“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果好、可持续”的生态修复原则,建立河道沿岸砒砂岩坍塌区生态治理体系,快速恢复植被,实现植物‑水‑泥/沙的生态平衡,构建一个高效减少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河道泥沙沿岸搬运的技术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1919535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889928.5
申请日:2020-08-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B79/02 , A01G22/00 , C09K17/14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资源化利用菌糠种植菌草改良黄河河套盐渍地的方法,其是以巨菌草、绿洲6号、沙芥、冰草、沙打旺、沙蒿、无芒稗为菌草品种,结合菌糠的特性,及积盐区、过渡区、风沙侵害区的土壤结构特点,通过物理改造和生物改良相结合,充分运用“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生物技术干预”模式,建立的黄河河套盐渍地生态改良修复技术,其可快速改良土壤,恢复区域小生态,实现水-盐动态平衡,实现对黄河河套盐渍地的综合、高效、可持续改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