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16468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97452.6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大规模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以液态氨水作为储存介质的储能系统,包括:第一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第一节流阀、第一储热设备、压缩机、第二储热设备、第一冷却器、第二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第二节流阀、透平和第二冷却器;第一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的出口依次经第一节流阀、第一储热设备、压缩机、第二储热设备、第一冷却器,与第二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的进口相连通;第二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的出口依次经第二节流阀、第二储热设备、透平、第一储热设备、第二冷却器,与第一液态氨水混合物储罐的进口相连通。本发明采用液态氨水作为储存介质,可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实现液化,且能够保证系统的储能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85673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50270.4
申请日:2022-05-2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态二氧化碳储存的冷热电联供储能系统及方法,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系统,储能子系统、释能子系统、蓄热及供热系统,蓄冷及供冷系统;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驱动电机与储能子系统相连,储能子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与蓄热及供热系统相连;释能子系统通过第二二氧化碳储液罐与储能子系统相连;释能子系统通过第二换热器与蓄热及供热系统相连接;蓄冷及供冷系统通过第一制冷换热器与储能子系统相连接,通过第二制冷换热器与释能子系统相连接。本发明以二氧化碳为储能介质,基于二氧化碳的液相存储,储存社区过剩的新能源电力,同时通过优化储释能过程中的热能冷能利用,可在满足储电的同时满足居民生活供热,供冷等需求,可以为社区微网的建设发展提供一种有意义的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8561202A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810022542.7
申请日:2018-01-1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固体颗粒冲刷的低温固体散料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包括冷凝器、双压透平、第一级蒸发器、第二级蒸发器、第一级固体散料换热器和第二级固体散料换热器;本发明采用双压透平,温度较高的固体散料首先通过导热水循环和第一级蒸发器,加热有机工质成高温高压状态,进入双压透平膨胀做功;经过一次换热之后温度较低的固体散料以及第一级蒸发器出口导热水的余热,再通过第二级蒸发器进行回收,加热有机工质,驱动双压透平做功。另外,双压蒸发使得有机工质能够更好的匹配热源换热,从而降低换热器的不可逆损失,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更加充分利用低温固体散料余热,降低系统的不可逆损失,提高循环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40871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99387.8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Q30/018 , G06Q40/04 , G06Q30/0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源商品碳足迹追踪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在传统的集中式能源商品交易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特性构建了一套全新的针对能源商品交易领域的碳足迹追踪系统,在系统中引入碳足迹追踪模块,对能源商品本身碳当量转移过程中引起的各个节点碳排放量变化进行追踪溯源。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系统无法对能源交易进行碳足迹追踪的问题,旨在进一步明确能源生产消费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源头,为个体、企业等用户节点的碳排放权规划与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523001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201818.0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F01K25/00 , F01K3/00 , F01K27/00 , F01D15/10 , F01D15/08 , F04B35/04 , F04F5/16 , F04F5/44 , G21D5/04 , F01K25/08 , F01K2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储能和引射释能的核动力系统,反应堆的输入端连接布雷顿循环子系统,反应堆的输出端经引射子系统与布雷顿循环子系统的透平连接,透平经驱发一体电机连接主压缩机,在系统启动和停止时,驱发一体电机作为电动机运行,消耗电能带动主压缩机启动;当有净功率输出时,驱发一体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将电机主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输出。本发明可减少系统在用户需求功率波动时反应堆的频繁调节,确保主压缩机、再压压缩机、透平运行在高效率区间,提升核动力系统在变工况条件下的能源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561241A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810022577.0
申请日:2018-01-1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燃机余热综合利用的发电系统。采用双压透平,温度较高的内燃机排气首先通过导热水循环和第一级蒸发器,加热经过内燃机冷却水预热之后的有机工质成高温高压状态,进入双压透平膨胀做功;经过一次换热之后温度较低的内燃机排气以及第一级蒸发器出口导热水的余热,再通过第二级蒸发器进行回收,加热经过内燃机冷却水预热之后的另外一股有机工质,驱动双压透平做功。本发明通过加入导热水循环,能防止高温排气与有机工质直接换热导致的有机工质分解的问题,保证了内燃机余热驱动有机朗肯循环的稳定运行,并且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更加充分利用内燃机排气与冷却水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150234A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810023665.2
申请日:2018-01-1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补汽式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本发明以低温固体散料为热源,采用补汽式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向外界输出电能。本发明由蒸发器、补汽式汽轮机、发电机、回热器、冷凝器、增压泵、节流阀等组成。温度较高的固体散料首先通过第一级蒸发器,加热有机工质成高温高压状态,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经过一次换热之后温度较低的固体散料的余热通过第二级蒸发器进行回收,加热有机工质成饱和或者过热气体状态,作为补汽驱动汽轮机做功,实现能量的梯级回收利用。同时,通过双压蒸发,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能够更好的匹配热源进行换热,降低换热器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965355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1219295.1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15/10 , F01D13/003 , F01D13/02 , F01D17/00 , F01D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动力装置,包括透平级组、输出轴、至少一根副轴、用于调节输出轴转速的转速控制系统、用于对工质进行分流的流量控制装置和发电机;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与透平级组连接,所述透平级组包括多级透平级,透平级个数为1~4个,所述多级透平级的通流面积依次增大,尺寸相邻的两级透平级背靠背连接在副轴的两端,输出轴通过转速控制系统与副轴连接,发电机与输出轴连接;透平级组中的多级透平级根据组合动力装置输出功率的大小进行串联或并联或脱机运行。本发明实现了透平级动力装置与工质比焓降的耦合,满足工质不同比焓降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了工况性能改变时组合动力装置的使用范围,克服了轴流透平级尺寸大,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特别适合于工业余热能量的回收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公开(公告)号:CN1165958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651120.7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9 , G06N3/088 , G06N3/0895 , G06N3/092 , G06N20/0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轮机机器学习方法及系统,基于第一性原理或经验公式建立汽轮机传统模型,再结合已有汽轮机已有输入输出参数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根据系统设计参数,基于第一性原理或经验公式建立对应汽轮机的发电系统模型,结合已有的发电系统运行数据修正,同时基于已有的发电系统、汽轮机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对修正后的发电系统、汽轮机传统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输入更宽的工况,用产生的数据根据数据来源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汽轮机机器学习伴生模型;本发明在同样高的精度下,对数据的质量依赖相对较小,需要的数据量更小,实现了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宽的工况范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