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电缆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51675B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510829564.0

    申请日:2013-06-12

    Inventor: 加藤登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实现薄型化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特性阻抗的变动的扁平电缆。电介质主体(12)由多个电介质片材(18)层叠而成。信号线路(20)设置在电介质主体(12)上。基准接地导体(22)设置在比信号线路(20)更靠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且设有沿着信号线路(20)排列的多个开口(29)。辅助接地导体(24)设置在比信号线路(20)更靠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且设有沿着信号线路(20)排列的多个开口(30)。基准接地导体(22)与信号线路(20)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辅助接地导体(24)与信号线路(20)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开口(29)的尺寸小于开口(30)的尺寸。

    电缆的连接、固定方法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96097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80034702.5

    申请日:2013-06-12

    Inventor: 加藤登

    Abstract: 高频传输线路(40)将绝缘体(54)作为基材,具有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状导体(50、52a、52b)。与线状导体(50、52a、52b)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贯通孔(HL‑S、HL‑G1、HL‑G2)。在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下端位置与设置于连接器(36)的信号端子(22、24a、24b)的位置相匹配的状态下,将高频传输线路(40)配置于连接器(36)。设置于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上端的导电性接合材料(PS1)通过加热而流动,并通过表面张力或毛细管现象到达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下端。其结果是,线状导体(50、52a、52b)与信号端子(22、24a、24b)电连接。

    扁平电缆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843077B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380003223.7

    申请日:2013-06-12

    Inventor: 加藤登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实现薄型化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特性阻抗的变动的扁平电缆。电介质主体(12)由多个电介质片材(18)层叠而成。信号线路(20)设置在电介质主体(12)上。基准接地导体(22)设置在比信号线路(20)更靠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且设有沿着信号线路(20)排列的多个开口(29)。辅助接地导体(24)设置在比信号线路(20)更靠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且设有沿着信号线路(20)排列的多个开口(30)。基准接地导体(22)与信号线路(20)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辅助接地导体(24)与信号线路(20)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开口(29)的尺寸小于开口(30)的尺寸。

    电缆的连接、固定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96097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80034702.5

    申请日:2013-06-12

    Inventor: 加藤登

    Abstract: 高频传输线路(40)将绝缘体(54)作为基材,具有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状导体(50、52a、52b)。与线状导体(50、52a、52b)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贯通孔(HL-S、HL-G1、HL-G2)。在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下端位置与设置于连接器(36)的信号端子(22、24a、24b)的位置相匹配的状态下,将高频传输线路(40)配置于连接器(36)。设置于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上端的导电性接合材料(PS1)通过加热而流动,并通过表面张力或毛细管现象到达贯通孔(HL-S、HL-G1、HL-G2)的下端。其结果是,线状导体(50、52a、52b)与信号端子(22、24a、24b)电连接。

    高频信号线路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81275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64815.6

    申请日:2011-09-30

    Inventor: 加藤登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弯曲使用、能降低无用辐射、且能抑制信号线内的信号发生反射的高频信号线路。电介质主体(12)由具有挠性的电介质层(18)层叠而成。信号线(20)设置在电介质主体(12)中。接地导体(22)设置在电介质主体(12)中,且经由电介质层(18)与信号线(20)相对,沿着信号线(20)交替地设有多个开口(30)和桥接部(60),从而构成梯子形。信号线(20)的特性阻抗在相邻的两个桥接部(60)之间进行如下变动:随着从一个桥接部(60)接近另一个桥接部(60),信号线(20)的特性阻抗按照最小值(Z2)、中间值(Z3)、最大值(Z1)的顺序增加,然后,再按照最大值(Z1)、中间值(Z3)、最小值(Z2)的顺序减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