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热工性能的燃料管、燃料套管结构及燃料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5050488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725502.5

    申请日:2022-06-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热工性能的燃料管、燃料套管结构及燃料组件,包括燃料套管,所述燃料套管包括多层燃料管,多层燃料管呈同轴结构套设在一起,相邻两层燃料管上螺旋肋的旋转方向相反,还包括外套管、螺旋肋芯轴、上管座和下管座,螺旋肋芯轴插设置在燃料套管中,外套管和多层燃料管的上端通过紧钉螺钉与上管座固定连接,螺旋肋芯轴的上端插入上管座中,外套管的下端与下管座相连。本发明的燃料组件,燃料管和螺旋肋芯轴均具有螺旋肋结构,能够提高螺旋肋与燃料管内壁接触位置冷却剂流动性,降低螺旋肋接触位置的燃料管温度;同时能够使各层燃料套管之间的定位更加充分,省去定位结构,减小了燃料组件的流动阻力,提高燃料组件热工性能。

    一种燃料组件压紧系统载荷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84610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1024853.4

    申请日:2016-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组件压紧系统载荷评价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未见有用于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的载荷评价方法记载的问题。本发明的燃料组件压紧系统应满足下述要求:abs(Fh+(A+P)cosθmax+FIcosαmin)≤abs(Fy);Fr≤-M-Fh-(A+P)cosθmax;其中,M为要求的燃料组件与堆芯下板的最小接触力;Fr:压紧系统的最小压紧力;Fh:最大水力学作用力;A:燃料组件受到的浮力;P:燃料组件最小重力;θmax:堆芯和燃料组件之间的倾斜角度;FI:燃料组件受到的冲击载荷;Fy:压紧系统最小失效载荷。本发明具有确保压紧系统能够在寿期内可靠压紧燃料组件,降低压紧系统失效风险,避免燃料组件由于过度压紧导致运行过程中发生弯曲,提高燃料组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优点。

    一种圆管状燃料元件及其应用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524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80691.2

    申请日:2023-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管状燃料元件及其应用,圆管状燃料元件包括内包壳、外包壳、上端塞和下端塞,上端塞与内包壳和外包壳的一端端部相连,下端塞与内包壳和外包壳的另一端端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包壳和外包壳之间设置有燃料芯体,所述燃料芯体两端均为厚度渐变结构,燃料芯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端塞和下端塞冶金结合。通过将燃料芯体两端设计厚度渐变结构,使得应力分散、避免包壳局部厚度过薄,包壳和燃料芯体完全贴合使得结构完整,各组成部分结合紧密,有助于燃料芯体内部热量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冷却剂中,能够显著降低燃料温度。适用于压水研究试验堆,作为燃料元件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