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
    6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606825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541035.X

    申请日:2017-07-05

    Inventor: 有野康太

    Abstract: 提供一种冷凝器,其使流动在制冷剂冷凝用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匀化且能够谋求小型化。在冷凝器的冷凝部入口集液箱(12)上接合有入口部件(16),其具有两端开口的制冷剂流入路(17)。入口部件的制冷剂流入路的一端的开口成为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口(27),另一端的开口成为向着冷凝部入口集液箱内流动的流出口(28)。在冷凝部入口集液箱的周壁中的与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偏向一端侧的部分上形成开口(23),在入口部件(16)上设有从开口通过而插入至冷凝部入口集液箱内的插入部(24)。制冷剂流入路的流出口向插入部中的一个朝上的平面(26)开口,使制冷剂向着冷凝部入口集液箱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侧流出。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6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216973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346492.9

    申请日:2016-05-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了热交换管的薄壁化的基础上确保所要求的耐蚀性的热交换器。冷凝器的热交换管的管壁(30)由芯材层(32)、和覆盖芯材层(31)的内表面的第二钎料层(33)形成。在芯材层(31)的外表面表层部形成有Zn扩散层(34)。Zn扩散层(34)的最深部分位于距热交换管的管壁(30)的最外表面为70~100μm的深度位置。热交换管的管壁(30)的最外表面的Zn浓度为0.55质量%以上,在Zn扩散层(34)中存在具有比芯材层(31)与第一钎料层(32)的边界部分(35)的自然电位高41mV以上的自然电位的高电位部分。(31)、覆盖芯材层(31)的外表面的第一钎料层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冷却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299739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210350349.9

    申请日:2012-09-17

    Inventor: 东山直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335 B60H1/005 F25B3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单元(1),其适合用于构成在停车时使作为压缩机驱动源的发动机临时停止的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中。冷却单元(1)具有带有蓄冷功能的蒸发器(2)、配置在带有蓄冷功能的蒸发器(2)的下方的排水箱(3)。带有蓄冷功能的蒸发器(2)的蓄冷材料容器(18)及外翅片(19)分别具有以比制冷剂流通管(15)更向风下游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外方伸出部(24、27)。排水箱(3)具有冷凝水排水部(32),该冷凝水排水部(32)将在带有蓄冷功能的蒸发器(2)产生的冷凝水从蓄冷材料容器(18)的外方伸出部(24)的下端和外翅片(19)的外方伸出部(27)的下端中的至少某一方排出。

    冷凝器
    6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35781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110100530.X

    申请日:2011-04-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凝器,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3),与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第二集液箱(4),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连接,使前者的上端比后者的下端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内设有促进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向第四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分流控制机构(23)。分流控制机构具有空间形成部件(25),该部件形成使第四热交换通路与第一热交换管相通的密闭状制冷剂流入空间(24)和制冷剂流入空间外侧的液体积存空间(26)。空间形成部件设有使制冷剂流入空间的下侧部分与液体积存空间相通的连通部(29)。

    冷凝器
    6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162693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110039401.4

    申请日:2011-02-15

    Inventor: 花房达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左端部侧分体设有:第一集液箱(3),连接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集液箱(4),连接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第一集液箱(3)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侧部分设有比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更向左侧突出的突出部(2a),在相邻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间配置散热片(6)的突出部(6a)。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及相邻的突出部(2a)间的散热片(6)的突出部(6a)形成热交换部(17)。该冷凝器(1)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带蓄热功能的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13681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410602537.5

    申请日:2014-10-31

    Abstract: 一种带蓄热功能的热交换器。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1)用于在停车时使作为压缩机的驱动源的发动机临时停止的车辆的汽车空调中,在其蓄冷材料容器(15)的两容器结构板(25、26)的周缘带状部之间形成圆筒孔(32)。在圆筒孔内配置内部成为蓄热材料注入通路(33)的蓄热材料注入部件(31)的圆筒部(37)并使该部分钎焊在两容器结构板上。在蓄热材料注入部件的与圆筒孔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形成从径向两外侧被压溃的压溃部(34)和圆筒状非压溃部(36),并通过压溃部封闭蓄热材料注入通路。使蓄热材料注入部件的圆筒部的外径与圆筒状非压溃部的外径相比成为小径,并使两者(37、36)的内径相等。在圆筒部的内端部上设置向蓄热材料封入部内突出的内侧突出部(37a),并在内侧突出部上设置向径向外侧扩开的卡定部(39)。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6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5080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379853.1

    申请日:2012-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适用于对例如构成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进行制造。该方法包括:在层叠了的多个连结壁(52、53、54)中的两个连结壁(52、54)上形成长孔(71、72);和在另一个连结壁(53)的面对长孔(71、72)的爪形成部(77)上形成一对凹口(76)。将爪形成部(77)中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向另一端侧施压,而使爪形成部(77)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截断,并且在凹口(76)的部分上折曲,而制成向着前端且向连结壁(53)侧倾斜的两个爪形成片(74A),而且,在两爪形成片(74A)的前端形成向外侧折曲的折曲片(75A)。然后,将爪形成片(74A)在凹口(76)的部分上向层叠方向的另一端侧折曲,而形成与长孔(71、72)的两端部的内面紧密接触的爪(74),并将爪(74)的前端部向外例折曲而形成折回部(75),并使折回部(75)卡合在连结壁(52)的外面,而将所有连结壁(52、53、54)临时固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