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46332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209897.3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海藻酸交联结构的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锂离子混合电容器的负极材料包括多孔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正极材料包括多孔碳材料;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中包括金属氧化物颗粒和多孔碳材料基体,所述金属氧化物颗粒均匀分布在多孔碳材料的基体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由海藻酸类物质与第一金属阳离子交联的产物或者天然海藻产品经碳化制得;所述多孔碳材料主要由海藻酸类物质与第二金属阳离子交联后的产物或者天然海藻产品经碳化、酸洗、活化制得。本发明充分利用了金属氧化物的高比容量与孔通道的快速传输特性,使整个锂离子混合电容器既能实现高能量密度,又能实现高功率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585181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209913.9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褐藻egg-box结构的储锂用掺氮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利用浸泡法将含氮化合物负载在预交联的褐藻前驱体中,然后利用碳化、酸洗的方式制备得掺氮的介孔碳中间体,最后利用化学活化获得掺氮多孔碳材料。本发明利用交联在碳化中间体中引入有序的介孔结构,这些介孔为后续化学活化提供了更高的活化面积,同时通过在前驱体中浸入含氮化合物,精简了传统的掺氮方式,氮元素的掺杂提高了多孔碳材料的表面化学反应活性。因此制备出的掺氮多孔碳材料既传承了褐藻原有的三维多孔通道,又具有人工调控的小介孔和掺氮石墨化碳等特质,作为锂离子混合电容器正极,具有丰富的离子和电子传输通道和良好的表面化学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7013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210560425.2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22F1/12 , C22C1/05 , C22C1/051 , C22C1/059 , B22F9/04 , B22F1/142 , B22F3/14 , B22F3/15 , C22C21/00 , C22C32/00 , C22C29/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状记忆陶瓷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可调控奥氏体含量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材料的原料包括形状记忆陶瓷和铝粉;所述复合材料的原料中,形状记忆陶瓷的质量含量为1~90%,余量为铝粉;采用的形状记忆陶瓷是以含铈的二氧化锆为基的单晶颗粒;其成分包括:3~12mol%CeO2和余量的ZrO2。本发明还通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升温奥氏体化和致密化加工的步骤,实现了奥氏体含量的可调控制备。本发明制备的形状记忆陶瓷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致密度高,基体与增强体界面无反应,奥氏体相在复合材料中质量占比为3.8~100%,实现了形状记忆陶瓷在大尺寸块材中结构‑功能完整,节能省时,适于批量制备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5745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22962.8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蝶翅遗态材料的生物膜检测基片及其制备方法、检测方法和应用,所述的检测基片包括遗态材料基底以及负载于遗态材料基底上的荧光检测物质;所述的遗态材料基底为具有原始蝶翅结构的金属化蝶翅;所述的荧光检测物质为FITC‑HSA缔合物荧光分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生物膜检测存在成本高、处理复杂的问题,本方案利用蝶翅结构增强了荧光强度,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与其他检测手段相比,本发明的操作更加便捷、生物膜检测基片可再生,降低了检测方法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77346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310364356.2
申请日:2023-04-0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碳/铝基复合材料大规格锭坯制备方法,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通过设计粉末包套,避免传统粉末冶金模压成型过程中模具侧壁摩擦力导致的压力场梯度,辅以温压成型,制备出致密度均匀一致的粉末冶金锭坯;进而,采用多级、分步加热烧结技术,中低温阶段采用电感应辅助快速加热、避免锭坯烧结过程中产生较大温度场梯度,高温阶段切换为控温精准的电阻加热、避免烧结温度波动,最终制备出冶金质量均匀、组织与密度稳定的大规格粉末冶金锭坯。
-
公开(公告)号:CN11777618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99433.8
申请日:2024-02-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1B32/348 , C01B32/324 , H01G1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衍生多孔碳,具体涉及一种植物衍生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步骤包括:(1)将植物前驱体浸泡于0.01~5mol/L的铁盐或锰盐的溶液中,静置;(2)固液分离,并清洗固体至清洗液无色;(3)将固体浸泡在1~30wt.%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静置并发生芬顿反应或类芬顿反应,在固体内部形成微孔和介孔;(4)固液分离,干燥后得到预处理后的植物多孔前驱体;(5)对植物多孔前驱体进行碳化和活化,得到植物衍生多孔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现有植物衍生多孔碳的孔结构分布不合理、制备复杂、危险性高的缺陷;本发明的植物衍生多孔碳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具有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且制备简单、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777618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199433.8
申请日:2024-02-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1B32/348 , C01B32/324 , H01G1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衍生多孔碳,具体涉及一种植物衍生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步骤包括:(1)将植物前驱体浸泡于0.01~5mol/L的铁盐或锰盐的溶液中,静置;(2)固液分离,并清洗固体至清洗液无色;(3)将固体浸泡在1~30wt.%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静置并发生芬顿反应或类芬顿反应,在固体内部形成微孔和介孔;(4)固液分离,干燥后得到预处理后的植物多孔前驱体;(5)对植物多孔前驱体进行碳化和活化,得到植物衍生多孔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现有植物衍生多孔碳的孔结构分布不合理、制备复杂、危险性高的缺陷;本发明的植物衍生多孔碳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具有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且制备简单、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718761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72954.6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模态构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三模态构型是由粗晶区、细晶区及超细晶区三种尺寸的晶粒组织组成,且所述的细晶区与超细晶区的晶粒内部分散有不同体积含量的纳米相。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超细晶区用复合粉末、细晶区用复合粉末、粗晶区用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其粉末压坯、烧结、变形加工。所述的三模态构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模量、高强度、高塑性、高韧性、易加工成型、易塑性变形等优异的力学与加工综合性能,在装备结构轻量化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612880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40149.5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22C1/04 , C22C21/00 , B22F1/08 , B22F1/054 , B22F9/24 , C22C45/04 , C22C45/02 , B22F9/04 , B22F3/14 , B22F3/105 , B22F3/15 , B22F3/17 , B22F3/18 , B22F3/2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非晶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材料包括增强体和基体;所述增强体为纳米非晶合金颗粒,基体为铝或铝合金;所述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体积分数为1~30%;所述纳米非晶合金颗粒的尺寸为20~100nm,纳米非晶合金颗粒为原子掺杂的钴基或铁基或镍基纳米非晶合金颗粒,所述原子为锆原子或钨原子。本发明以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非晶合金颗粒作为增强体,能够发挥纳米材料高比表面积、非晶合金高强、高硬的本征特性、以及非晶合金与基体材料极好的界面结合等优势,表现出优异的强化效率,制备得到的铝基复合材料能够满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国防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对材料轻质高强的应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111700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0910175.1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IPC: C22F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碳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挤压型材的在线淬火热处理方法,包括将纳米碳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型材挤出后所得的挤压型材依次完成在线温度监控、固溶处理、淬火处理、时效处理。通过挤压型材挤出端在线监控型材表面温度,若挤压型材表面温度低于固溶温度,通过原位感应加热系统将温度加热至固溶温度,并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得固溶完成;将固溶后的挤压型材放入水槽中进行淬火处理;最后将淬火处理的挤压型材进行离线的人工或自然时效。该方法将挤压型材的成型过程与固溶、淬火热处理依次在线完成,避免了挤压型材的二次高温加热,节省了大尺寸固溶炉,同时还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