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38759A
公开(公告)日:1999-12-15
申请号:CN97180100.2
申请日:1997-09-22
Applicant: 住友制药株式会社
IPC: C07C211/27 , C07C211/28 , C07C291/04 , C07C255/58 , C07D333/20 , A61K31/38 , A61K31/15 , A61K31/135 , A61K31/275 , C07D317/28 , A61K31/335 , C07D521/00 , C07D207/335 , A61K31/40 , C07D231/12 , A61K31/415 , C07D213/42 , A61K31/4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291/02 , A61K31/137 , A61K31/15 , A61K31/357 , A61K31/381 , A61K31/40 , A61K31/415 , A61K31/4164 , A61K31/4402 , C07C215/08 , C07C217/08 , C07C219/06
Abstract: 一种由式:[式中,Ar代表任选取代的苯基或任选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n代表0、1或2;W代表-CH2NH-或-CH=N(O)-;R1、R2及R3各自独立,代表任选取代的烷基、羧基或烷氧羰基;但R1、R2及R3中任二者可相互结合而与和它们相结合的碳原子一同形成环烷环,或R1、R2及R3三者可相互结合而与和它们相结合的碳原子一同形成二环烷环或三环烷环;其中该环烷环、该二环烷环或该三环烷环可以被取代;R4及R5各自独立,代表氢原子或任选取代的烷基]所表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其可用作为视网膜病变疾病等神经病变疾病的治疗剂。
-
公开(公告)号:CN1278167A
公开(公告)日:2000-12-27
申请号:CN98810637.X
申请日:1998-10-22
Applicant: 住友制药株式会社
IPC: A61K31/165 , A61K31/24 , A61K31/50 , A61K31/38 , A61K31/44 , C07C233/44 , C07C233/65 , C07C237/30 , C07C233/66 , C07C233/69 , C07C237/22 , C07C233/83 , C07C233/76 , C07C255/29 , C07D237/24 , C07D333/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13/81 , C07C233/65 , C07C233/66 , C07C233/69 , C07C233/76 , C07C233/83 , C07C235/46 , C07C235/84 , C07C237/12 , C07C237/22 , C07C237/30 , C07C255/29 , C07D213/82 , C07D333/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下式:表示的化合物或其医学上可接受的盐类,其在作为视网膜神经病变疾病治疗剂等方面极为有用。式中,Ar为任意取代的苯基等:n为0、1或2;R1为氢原子或任意取代的烷基等;R2及R3各自独立地为任意取代的烷基等;R4及R5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任意取代的烷基;R6为氢原子、羟基或烷基。
-
公开(公告)号:CN103180315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180052824.8
申请日:2011-05-24
Applicant: 大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
IPC: C07D417/12 , A61K31/343 , A61K31/4545 , A61K31/495 , A61K31/496 , A61K31/506 , A61K45/00 , A61P25/00 , A61P4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31/496 , A61K9/0053 , A61K9/20 , A61K31/4035 , A61K31/428 , A61K45/06 , A61K230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治疗精神紊乱的药物或方法,具体地说,涉及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或方法,包括鲁拉西酮或鲁拉西酮与D4受体激动剂的联用药。
-
公开(公告)号:CN11843437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80083836.5
申请日:2022-11-24
Abstract: 取得作为第1声音刺激环境下的健全者的心率变动指数的第1基准值、作为与第1声音刺激环境不同的第2声音刺激环境下的健全者的心率变动指数的第2基准值、作为第1声音刺激环境下的使用者的心率变动指数的第1比较值、和作为第2声音刺激环境下的使用者的心率变动指数的第2比较值。在第1基准值、第2基准值、第1比较值和所述第2比较值之间进行比较处理,判定使用者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