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848386B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580081764.0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K1/00 , B60K15/063 , B60K5/00 , B60K6/22 , B60K6/24 , B60K6/26 , B60L50/71 , H01M2/10 , H01M8/04 , B60K6/40
Abstract: 车辆(V)具备:车厢(IN);前室(FR);行李箱(LR);重量部,其包括驱动前轮(FW)的驱动部和向该驱动部供给燃料或电力的动力源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蓄电池单元(10),其向该驱动部供给电力。重量部具有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驱动部。蓄电池单元(10)设置于车厢下方,第一重量部(W1)设置于前室(FR),第二重量部(W2)设置于行李箱(LR)下方。第二重量部(W2)的高度(H2)低于第一重量部(W1)的高度(H1)。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5B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410151632.8
申请日:2014-04-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的保护性能的车身构造。车身(11)包括:后底板横梁(24),其位于该车身的后部且位于下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向前加强构件(36、36),其从该后底板横梁朝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使前端部36b、36b)与车身的下部接合;和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其使一端部(35a)与该向前加强构件接合。该燃料箱固定部件是用于从下方支承配置在该后底板横梁的前方且配置在车身下部的燃料箱(34)并将其固定在车身下部的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5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151632.8
申请日:2014-04-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的保护性能的车身构造。车身(11)包括:后底板横梁(24),其位于该车身的后部且位于下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向前加强构件(36、36),其从该后底板横梁朝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使前端部(36b、36b)与车身的下部接合;和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其使一端部(35a)与该向前加强构件接合。该燃料箱固定部件是用于从下方支承配置在该后底板横梁的前方且配置在车身下部的燃料箱(34)并将其固定在车身下部的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7848386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80081764.0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K1/00 , B60K15/063 , B60K5/00 , B60K6/22 , B60K6/24 , B60K6/26 , B60L11/18 , H01M2/10 , H01M8/04 , B60K6/40
Abstract: 车辆(V)具备:车厢(IN);前室(FR);行李箱(LR);重量部,其包括驱动前轮(FW)的驱动部和向该驱动部供给燃料或电力的动力源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蓄电池单元(10),其向该驱动部供给电力。重量部具有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驱动部。蓄电池单元(10)设置于车厢下方,第一重量部(W1)设置于前室(FR),第二重量部(W2)设置于行李箱(LR)下方。第二重量部(W2)的高度(H2)低于第一重量部(W1)的高度(H1)。
-
公开(公告)号:CN10310910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180044164.9
申请日:2011-08-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5/067 , B60G13/003 , B60G15/063 , B60G15/068 , B60G2204/128 , B60G2204/41 , F16F1/3732 , F16F1/3735 , F16F9/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器安装构造,其具有上缓冲部件(27)和下缓冲部件(28)。下缓冲部件(28)具有以比该下缓冲部件(28)的外径小的外径突出的凸部(44)。减震器安装构造还具有以与凸部(44)嵌合的方式固定在车身面板部(17)上,且使高度(Hc)形成为与凸部(44)的高度(Hb)实质上相同的轴环(48)。在车身面板部(17)上形成的开口部(41)中,使与上缓冲部件(27)接触的角部成为倒角。
-
公开(公告)号:CN106608171B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610921329.0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构造,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与能量存储器的干涉。车辆构造(1)具备:蓄电池(10);腔室(70),其相对于蓄电池(10)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设置于将来自燃料电池系统的废气向车外排出的排气管(60)的中途;以及侧车架(40),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蓄电池(10)与腔室(70)之间,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腔室(70)与侧车架(40)之间配置有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滑触部件(80)。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与蓄电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03109105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180044164.9
申请日:2011-08-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5/067 , B60G13/003 , B60G15/063 , B60G15/068 , B60G2204/128 , B60G2204/41 , F16F1/3732 , F16F1/3735 , F16F9/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器安装构造,其具有上缓冲部件(27)和下缓冲部件(28)。下缓冲部件(28)具有以比该下缓冲部件(28)的外径小的外径突出的凸部(44)。减震器安装构造还具有以与凸部(44)嵌合的方式固定在车身面板部(17)上,且使高度(Hc)形成为与凸部(44)的高度(Hb)实质上相同的轴环(48)。在车身面板部(17)上形成的开口部(41)中,使与上缓冲部件(27)接触的角部成为倒角。
-
公开(公告)号:CN106608171A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610921329.0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构造,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与能量存储器的干涉。车辆构造(1)具备:蓄电池(10);腔室(70),其相对于蓄电池(10)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设置于将来自燃料电池系统的废气向车外排出的排气管(60)的中途;以及侧车架(40),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蓄电池(10)与腔室(70)之间,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腔室(70)与侧车架(40)之间配置有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滑触部件(80)。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与蓄电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223486C
公开(公告)日:2005-10-19
申请号:CN02154583.9
申请日:2002-1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林正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1
Abstract: 一种车辆(10),具有形成在其内的发动机舱(21)和乘客舱(22),该车辆(10)包括一个前罩板(12)和一个位于该前罩板下的仪表板(30)。前罩板被平分为左、右半体(40R,40L);仪表板包括一个仪表板体(32)和一个仪表板凸缘(33);前罩板包括一个前罩板体(41)、一个前罩板凸缘(45)和一个盖部(47);密封件(61)插入在仪表板凸缘和前罩板凸缘之间,该密封件具有一个与盖部和仪表板体紧密接触的部分(62)。
-
公开(公告)号:CN1424216A
公开(公告)日:2003-06-18
申请号:CN02154583.9
申请日:2002-1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林正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1
Abstract: 一种车辆(10),具有形成在其内的发动机舱(21)和乘客舱(22),该车辆(10)包括一个前罩板(12)和一个位于该前罩板下的仪表板(30)。前罩板被平分为左、右半体(40R,40L);仪表板包括一个仪表板体(32)和一个仪表板凸缘(33);前罩板包括一个前罩板体(41)、一个前罩板凸缘(45)和一个盖部(47);密封件(61)插入在仪表板凸缘和前罩板凸缘之间,该密封件具有一个与盖部和仪表板体紧密接触的部分(62)。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