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40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36665.6

    申请日:2010-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66 F01P3/02 F01P7/14 F01P2003/021 F02F1/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水套(13)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配置在该水套(13)内部的隔套(14)具有从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道和下部冷却水通道的隔套主体部(14a)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脚(14e、14f、14g、14h),所述支撑脚(14e、14f、14g、14h)配置于缸膛(12a)的温度比较容易变成低温的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因此即使因支撑脚(14e、14f、14g、14h)对冷却水的流动有所阻碍而使冷却效果降低,也能够将该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防止各缸膛(12a)的温度变得不均匀。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39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46732.2

    申请日:2010-11-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中,隔套(14)将缸膛(12a)的在水套(13)的深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位沿周方向整周范围覆盖起来,因此缸膛(12a)的中间部位比其他部分的温度高,通过热膨胀增大缸膛与活塞(18)之间的余隙,由此能够减少摩擦而有助于提高内燃机的燃料消耗率。而且,通过使缸膛(12a)的中间部位比其他部分的温度更高,从而使润滑这部分的润滑油升温并使其粘性下降,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减少摩擦的效果。另外,缸膛(12a)的能够使冷却水不受隔套(14)阻挡地流动的气缸轴线(L2)方向上部和下部得到充分冷却,因而能够确保活塞(18)的容易变为高温的顶部以及裙部(18b)的冷却性能以防止过热。

    内燃机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40B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010536665.6

    申请日:2010-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66 F01P3/02 F01P7/14 F01P2003/021 F02F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水套(13)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配置在该水套(13)内部的隔套(14)具有从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道和下部冷却水通道的隔套主体部(14a)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脚(14e、14f、14g、14h),所述支撑脚(14e、14f、14g、14h)配置于缸膛(12a)的温度比较容易变成低温的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因此即使因支撑脚(14e、14f、14g、14h)对冷却水的流动有所阻碍而使冷却效果降低,也能够将该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防止各缸膛(12a)的温度变得不均匀。

    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1600871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0880003327.7

    申请日:2008-01-29

    Abstract: 本发明的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在将键槽(14)形成在由曲柄臂(3)和配重(4)构成的旋转壁部(9)的安装面(10)上,将与键槽(14)卡合的键部(16)形成在与安装面(10)重合的脉冲发生器板(P)上,并利用紧固部件(18)将该脉冲发生器板(P)紧固在旋转壁部(9)上,其中,键部(16)由在脉冲发生器板(P)的一端面侧从脉冲发生器板(P)呈弓形地突出且与键槽(14)卡合的弓形带状部(16a)和将该弓形带状部(16a)的两端一体地连接在脉冲发生器板(P)上的一对连接部(16b)构成。这样,能够提供脉冲发生器板相对于曲轴的定位精度高且脉冲发生器板的生产率好的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39B

    公开(公告)日:2013-11-13

    申请号:CN201010546732.2

    申请日:2010-11-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中,隔套(14)将缸膛(12a)的在水套(13)的深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位沿周方向整周范围覆盖起来,因此缸膛(12a)的中间部位比其他部分的温度高,通过热膨胀增大缸膛与活塞(18)之间的余隙,由此能够减少摩擦而有助于提高内燃机的燃料消耗率。而且,通过使缸膛(12a)的中间部位比其他部分的温度更高,从而使润滑这部分的润滑油升温并使其粘性下降,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减少摩擦的效果。另外,缸膛(12a)的能够使冷却水不受隔套(14)阻挡地流动的气缸轴线(L2)方向上部和下部得到充分冷却,因而能够确保活塞(18)的容易变为高温的顶部以及裙部(18b)的冷却性能以防止过热。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02B

    公开(公告)日:2013-11-13

    申请号:CN201010543012.0

    申请日:2010-11-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利用配置于水套内部的隔套使并列设置于气缸排列线方向上的多个缸膛的温度均匀化。水套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的缸膛周围的方式形成,通过使配置于该水套内部的隔套(14)在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中间部的高度(H)降低相当于台阶差(t)的量,能够使位于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的较低温的端部缸膛和除端部缸膛以外的较高温的中间缸膛中的、中间缸膛的冷却性能高于端部缸膛的冷却性能,能够提高中间缸膛冷却效果并使所有缸膛的温度均匀化。即便使隔套(14)在面对中间缸膛的部分处的厚度(T1)变薄而使该隔套(14)在面对端部缸膛的部分处的厚度(T1)变厚,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02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43012.0

    申请日:2010-11-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4 F01P2003/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利用配置于水套内部的隔套使并列设置于气缸排列线方向上的多个缸膛的温度均匀化。水套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的缸膛周围的方式形成,通过使配置于该水套内部的隔套(14)在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中间部的高度(H)降低相当于台阶差(t)的量,能够使位于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的较低温的端部缸膛和除端部缸膛以外的较高温的中间缸膛中的、中间缸膛的冷却性能高于端部缸膛的冷却性能,能够提高中间缸膛冷却效果并使所有缸膛的温度均匀化。即便使隔套(14)在面对中间缸膛的部分处的厚度(T1)变薄而使该隔套(14)在面对端部缸膛的部分处的厚度(T1)变厚,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00871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880003327.7

    申请日:2008-01-29

    Abstract: 本发明的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在将键槽(14)形成在由曲柄臂(3)和配重(4)构成的旋转壁部(9)的安装面(10)上,将与键槽(14)卡合的键部(16)形成在与安装面(10)重合的脉冲发生器板(P)上,并利用紧固部件(18)将该脉冲发生器板(P)紧固在旋转壁部(9)上,其中,键部(16)由在脉冲发生器板(P)的一端面侧从脉冲发生器板(P)呈弓形地突出且与键槽(14)卡合的弓形带状部(16a)和将该弓形带状部(16a)的两端一体地连接在脉冲发生器板(P)上的一对连接部(16b)构成。这样,能够提供脉冲发生器板相对于曲轴的定位精度高且脉冲发生器板的生产率好的脉冲发生器板的安装构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