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06904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285074.7
申请日:2019-04-10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管桩结构及导管架基础施工工艺,所述钢管桩结构包括钢管桩本体,所述钢管本体内部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垂直于所述钢管桩本体的轴向设置,所述隔离板将所述钢管桩本体分隔成彼此隔绝的灌浆段和入泥段;所述钢管桩本体的侧壁于所述灌浆段处开设有若干个桩体开孔。利用本发明避免了水下清桩施工,解决了传统海上钢管桩施工需要利用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水下清桩的难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减少了施工工序,降低了海上施工的风险;同时保障了灌浆段位于泥面以下,与泥面上灌浆的技术方案相比,有利于结构安全,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了钢材的用钢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859022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086225.3
申请日:2017-11-07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厚软土层地基加固与基坑支护联合结构,包括插入基底的若干根第一加固桩和插入基坑边坡两侧的若干根第二加固桩,若干根所述第一加固桩以及若干根所述第二加固桩均排布成阵列,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固桩插入位于软土层下方的持力层中,所述第一加固桩和所述第二加固桩为同一种加固桩。本发明所述若干根所述第一加固桩以及若干根所述第二加固桩以方形阵列的形式排布,用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固桩插入位于软土层下方的持力层中,用以实现地基加固。所述第一加固桩和所述第二加固桩为同一种加固桩,便于现场施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施工前准备和施工过程中交叉作业,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07035007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364182.4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4B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68 , E04B1/68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伸缩缝结构及其施工工艺,该伸缩缝结构包括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包括弹性连缝板及弹性密封层,所述弹性连缝板设置于伸缩缝内、且与所述伸缩缝的侧壁密封贴合,所述弹性密封层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密封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弹性连缝板的两端、并与所述伸缩缝的侧壁密封贴合;及抗剪件,所述抗剪件贯穿所述弹性连缝板设置,且所述抗剪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伸缩缝的一侧壁内、另一端可滑动设置于所述伸缩缝的另一侧壁内。该缩缝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可以改善构筑物结构在伸缩缝位置的抗剪性能,减弱伸缩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提高构筑物结构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677097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554399.7
申请日:2023-05-1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塔、钢结构冷却塔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水平弦杆、水平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弦杆中部的第一加劲板和竖直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弦杆中部的第二加劲板;所述水平弦杆与所述第二加劲板交叉固定连接,所述水平弦杆与所述第二加劲板的交叉处均倾斜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斜向弦杆;所述水平弦杆的端部和各所述斜向弦杆的端部均设置有连接部。本申请的冷却塔、钢结构冷却塔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节点可以在工厂制作在安装的时候,通过连接部即可实现与相邻的节点的方便的连接,减少高空安装所需花费的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652656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591647.5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海上能源岛的综合能源一体化基地,包括海洋能源板块,海洋能源板块采用多能互补发电;海上能源岛,海上能源岛与海洋能源板块电连接;以及陆地能源板块,陆地能源板块与海上能源岛电连接。上述方案将海洋能源板块、海上能源岛和陆地能源板块进行集成,实现了多种能源的协同、融合和互补,海洋能板块首先采用多能互补模式进行发电,产生的电能能供给海上能源岛的多产业使用,海上能源岛进而能产生电能并向陆地能源板块输送,从而满足陆地能源板块的用电需求。使得基于海上能源岛的综合能源一体化基地能满足远海新能源大规模送出、增强电源基地灵活调节能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电量渗透率、海域资源立体化集约化开发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30664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930061.2
申请日:2022-08-0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新型过渡段结构及疲劳计算方法,所述结构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的腹板、加强肘板、撑板、主腿、内环板和将军柱。本发明采用了腹板加强的结构型式,对大兆瓦风机新型过渡段结进行了设计和优化,相比传统箱梁式过渡段工程造价大幅降低,本过渡段结构可以为传递过来的风机荷载提供较好的承受力,能有效减少大兆瓦风机荷载引起的疲劳累积损坏,进一步地本发明可以准确的计算过渡段结构由风机载荷产生的疲劳累积损伤,精确地估算结构使用寿命,有效地预防服役期内结构因风机荷载等产生的疲劳破坏,为服役期内结构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6907537B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710249610.9
申请日:2017-04-17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管以及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的一端为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混凝土管中,所述混凝土管与所述连接管段相对应的管段为管道接口段,所述管道接口段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两道加强环,至少两道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管道接口段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道所述加强环设于所述管道接口段的一端,其中另一道所述加强环设于所述管道接口段的另一端。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混凝土管和连接管件的管道接口处两侧由于材质差异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使管道接口处不易出现拉裂破坏,使得混凝土管与连接管件重合的管道接口处具有较强的整体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907537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249610.9
申请日:2017-04-17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管以及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的一端为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混凝土管中,所述混凝土管与所述连接管段相对应的管段为管道接口段,所述管道接口段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两道加强环,至少两道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管道接口段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道所述加强环设于所述管道接口段的一端,其中另一道所述加强环设于所述管道接口段的另一端。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混凝土管和连接管件的管道接口处两侧由于材质差异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使管道接口处不易出现拉裂破坏,使得混凝土管与连接管件重合的管道接口处具有较强的整体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3263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244446.4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0 , G06Q50/06 , G06F113/0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兆瓦海上风力机的防溜钢管桩及其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防溜钢管桩SACS模型,在模型中预设环向肋板和支撑板的设置高度,以及环向肋板个数参数,循环对模型进行承载力分析和钢管桩打桩分析,确定钢管桩承载力和预测溜桩高度,以及调整设置高度和环向肋板个数,当循环结果时,确定当前的设置高度和环向肋板个数,并将其作为结构优化参数,应用于防溜钢管桩的优化结构设计中。本发明通过在钢管桩的下方设置环向肋板和支撑板,可以增加桩基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增加侧摩阻,通过SACS模型准确预估防溜钢管桩的侧摩阻力,显著降低桩基础沉桩过程中的溜桩风险,保证了沉桩的施工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1021431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1911114992.X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桩基础冲刷防护装置。单桩基础包括固定环、加强环、覆盖件以及加重件。其中,固定环用于固定套设在钢管桩外。加强环用于套设在钢管桩外并与固定环可拆卸连接。覆盖件与加强环连接并铺设在加强环外围。加重件与覆盖件远离加强环的一端连接。上述单桩基础冲刷防护装置降低了钢管桩根部位置防冲刷作业难度,通过固定环与加强环的连接从而对覆盖件的内圈进行固定约束。增强了覆盖件的稳定性。同时上述单桩基础冲刷防护装置还在覆盖件外边缘增加了加重件,从而加强了覆盖件外边缘的压载效果,避免了覆盖件外边缘被波浪掀起或错位,增强了单桩基础冲刷防护装置的抗冲刷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