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84065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672960.8
申请日:2020-07-14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施工用安全型防火配电柜,涉及配电柜技术领域,解决了配电柜安全性低,不方便连接线路进行使用的问题。一种电气施工用安全型防火配电柜,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侧的上下两端均活动连接有阻挡卷,所述阻挡卷与保护壳通过支撑弹簧连接,所述阻挡卷的内侧固定安装有连接轴,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轴的一侧与其中另一个所述连接轴的另一侧均固定安装有锥齿轮,所述锥齿轮的下端啮合连接有传动柱,所述传动柱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端啮合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门,所述保护壳内侧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传动杆。本发明配电柜安全性高,方便连接线路进行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3744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24626.3
申请日:2025-04-07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省博辉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5B1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FPGA结合组态软件提高换热器利用率的控制系统,涉及换热器控制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目前换热器控制系统存在响应迟缓、控制精度欠佳的问题。它包括包括数据采集模块,FPGA控制模块,执行机构,组态软件模块构成的四大核心交互模块。本发明的目的是构建一种借助FPGA结合组态软件的换热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精准地把控换热器的运行参数,依据实际工况动态调整运行策略,同时实现对运行数据的高效监测与分析,从而显著提升换热器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增强工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15263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57271.8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电气火灾监测预警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待监测指标,基于多识别无线通信部署多识别感应节点;所述待监测指标通过: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电压采集装置、近红外双目摄像机进行采集,并通过监控主机进行监测识别。步骤二、基于当前电气分布情况,构建电气火灾监测识别模型;对所监测建筑进行测试区域划分,并在每个区域内设置多个对应的测试节点,节点之间互相搭接关联,形成循环性的监测结构;步骤三、进行监测异常数据采集和边缘侧数据处理,基于双目视觉对着火点进行定位。本方法基于LoRa无线通信和双目视觉图像采集,从多角度进行火灾监测,扩大实际监测范围,快速定位火灾位置,降低存在的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8552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924261.6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LED显示屏色度特征提取方法与系统,属于特征提取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基于区域偏差量以及综合偏差量确定划分区域的色度特征点的基准提取数量,获取划分区域以及相邻区域在不同的亮度下的色度偏差量,并结合划分区域以及相邻区域之间在不同的亮度下的色度特征的偏差量确定不同的亮度下的修正提取数量,通过提取数量以及基准提取数量进行LED显示屏的不同的划分区域在不同的亮度下的色度特征的提取,实现了从色度的偏差情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区域的差异化的色度特征的提取。
-
公开(公告)号:CN11707568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311117822.3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IPC: G05F1/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涉及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当前迭代次数下,若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则选取下一迭代次数下的两个坐标点;若两个面积相等,且两个坐标点的差值小于设定阈值,则确定第一坐标点对应的功率为最大功率点,若两个面积相等且差值不小于设定阈值,则更新定步长,并根据更新后的定步长以及上一迭代次数下的第一坐标点,选取下一迭代次数下的两个坐标点;若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则根据更新后的定步长以及上一迭代次数下的第一坐标点,选取下一迭代次数下的两个坐标点。本发明可确定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使得光伏发电以最大功率输出,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596731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110936162.6
申请日:2021-08-16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IPC: H04W4/021 , H04W4/029 , H04W4/33 , G06F18/2415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ZigBee惯性辅助快速定位系统,包括:多个参考节点,其设置在室内的不同位置;移动节点,其设置在所述室内的移动物体上,所述移动节点与所述多个参考节点交互通信;定位分站,其与所述移动节点交互通信,用于数据的收集、初步处理及传输;协调器节点,其与所述定位分站交互通信,用于数据的汇总和组建ZigBee网络;上位机终端,其与所述协调器节点和定位分站交互通信,用于数据的最终处理。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ZigBee惯性辅助快速定位的方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活动识别模型的训练和参数的调整,预判行人的活动轨迹,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76393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0740038.1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Inventor: 魏立明 , 孙雪景 , 戴传祇 , 王锐 , 陈冲 , 李彬 , 慕雨松 , 李楠 , 祁金生 , 贾红丹 , 马一鸣 , 崔涵 , 安国庆 , 于波 , 王茗一 , 操凌皓 , 李源 , 印泽华
IPC: G06F30/27 , F17D5/00 , F17D5/06 , G01N33/00 , G06F30/28 , G06F18/214 , G06F113/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型管廊气体监测方法及系统,属于管廊气体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将监测数据输入所述气体泄漏判定模型,进行气体泄漏判断,当发生气体泄漏时,获得气体泄漏位置;将监测数据和所述气体泄漏位置输入泄漏气体浓度值计算模型库,获取泄漏气体浓度分布情况以及未来时间内泄漏气体浓度分布情况;根据未来时间内泄漏气体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分级预警。本发明首先根据监测到的气体浓度数据,判断是否存在气体泄漏,并对污染源进行定位,得到定位后计算微型管廊内部的实时气体浓度分布,对浓度超标异常情况以及未来某时刻的气体浓度分布,进行分级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766323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410061710.9
申请日:2024-01-16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IPC: F24D19/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供暖热能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所述供暖方法应用于供暖系统,所述供暖系统用于对城市进行供暖,城市内包括多个供暖区域,所述供暖热能确定方法通过城市内每个供暖区域的环境温度、建筑面积、人口数量、往期热能消耗等参数,对城市内每个供暖区域的热能消耗值通过多种计算方式进行确定,并根据计算得到的热能预计消耗值对城市的供暖区域进行供暖,从而提高的对城市供暖热能消耗的计算准确率,进而提高城市供暖的供暖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655114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910137540.7
申请日:2019-02-25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D21/02 , G06N3/084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城市地下管廊监测系统,包括:位移沉降传感器,其用于监测城市地下管廊的位移沉降;加速度传感器,其用于监测城市地下管廊的振动加速度;倾角传感器,其用于监测城市地下管廊的倾斜角度;土体压力传感器,其用于监测城市地下管廊受到的土体压力;外部环境监测模块,其用于监测城市地下管廊所处位置的外部环境。本发明还公开了城市地下管廊监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381122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0489490.X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吉林建筑大学
IPC: H02J3/46 , F03D9/45 , F03D17/00 , F03D7/04 , H02J3/38 , H02J3/00 , H02S10/12 , H02S40/30 , H02S50/00 , G06Q50/06 , G06F18/24 , G06Q10/04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新能源的建筑节能控制方法,涉及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包括:采集气象数据和耦合发电装置运行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耦合发电装置运行数据得到风能发电模型;确定风能发电的阴影分布以及调节方案,并以此建立太阳能发电模型;通过风能发电模型和太阳能发电模型得到理想发电量,计算理想发电量与实际发电量的偏移值,根据偏移值确定耦合发电装置的配置方案,并为建筑进行清洁能源供应。本发明综合利用多种新能源技术,降低结合难度,提高多种能源耦合发电装置发电效率。进而确定耦合发电装置的配置方案,逐步完善发电系统中的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参数,使发电系统的结构配置逐步优化成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