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操作机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94608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95337.X

    申请日:2008-04-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D48/02 F16D23/12 F16D25/086 F16D2048/02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合器操作机构,该离合器操作机构在用手动操作或者使致动器工作来使离合器分离与接合的情况下不影响另一方。该离合器操作机构具有:操作杆侧损失机构(170B),其被设置在离合器操作杆与旋转动作力传递部件(103)之间,在不操作离合器操作杆时从离合器操作杆侧切断由电动马达(58)的驱动产生的、从旋转动作力传递部件(103)接受来的被动作力;和马达侧损失机构(170A),其被设置在电动马达(58)与旋转动作力传递部件(103)之间,在电动马达(58)不工作时从电动马达(58)侧切断由离合器操作杆的操作产生的、从旋转动作力传递部件(103)接受来的被动作力。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47996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224206.4

    申请日:2010-07-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21 Y02T10/6295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含有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安装在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架的车架上,该左右一对座椅架从主架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乘车用座椅,并且燃料箱配置在两座椅架之间,从而,不仅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而且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前提下配置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燃料箱(46)配置在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70)在侧视时配置在燃料箱(46)的前方且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与两座椅架(19)之间,使将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70)。

    机动二轮车用照明器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4639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810177455.5

    申请日:2008-1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用照明器,其被设置在前叉的下端部,可谋求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且容易安装。照明器(37)具有壳体(48),且被安装于支承前车轮(7)的前叉(4)下端部。壳体(48)具有设置在灯体(47)照射方向侧的前部开口和设置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侧部开口。被盖(49)覆盖的壳体(48)的侧部开口具有可以使灯体(47)通过的宽度。在壳体(48)内具有从上方引入灯体用电线(64)的电线引导部(68)和将电线(64)向灯体(47)下方引导的壁部件(69),在底部形成有排水孔(70)。灯体被固定于基板(46)上,在壳体(48)中设置有导轨(48a),该导轨嵌入基板(46)的上下端部且用于在灯体(47)的前后方向上定位。

    机动二轮车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45138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177456.X

    申请日:2008-11-27

    Inventor: 早川公视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6/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可以将照明器可靠且容易地安装到前叉下端部。在由轴承部支承前车轮(7)的前叉下端部安装照明器(37)。在照明器(37)的壳体上面,形成底盖承接面(40),其形状被设定为与底盖(4a)的外周嵌合,在底盖(4a)和底盖承接面(40)之间,垫上橡胶板(41)而具有抗振性。将螺栓(44)贯穿具有底盖承接面(40)的安装部(39)并旋入螺纹孔(45)中,从而将照明器(37)固定于底盖(4a)。

    用于摩托车的后轮悬架和用于摩托车的摆臂附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69687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810081183.9

    申请日:2008-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摩托车的后轮悬架和用于摩托车的摆臂附接结构。该后轮悬架通过降低车辆重心而可以充分地确保后缓冲件的行程并可改善车辆的行驶性能。摆臂包括上臂,该上臂将车体框架与动力传送部的上部可摆动地连接。下臂将车体框架与动力传送部的下部可摆动地连接。后缓冲件的上端支撑部的轴心由上臂可摆动地支撑在一位置处,该位置位于支撑部的轴心前方。后缓冲件的下端支撑部的轴心由下臂可摆动地支撑在一位置处,该位置相对于车辆位于可摆动地支撑下臂和车体框架的支撑部的轴心后方。

    车轮结构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572051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011039765.8

    申请日:2020-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轮结构,其是具备被支承于车轴的轮毂部、装配轮胎的轮辋部以及架设在所述轮毂部与所述轮辋部之间的多个轮辐部的铸轮的结构,其中,所述轮毂部具备:支承轴承的轮毂主体;以及在所述轮毂主体的外周与所述轮毂主体分离设置的环状的外周壁部,所述外周壁部具备从其外周侧向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凸部,所述多个轮辐部按照一部分的多个轮辐部划分而构成多个轮辐组,所述多个轮辐组各自的多个轮辐部从所述多个凸部中的各凸部朝向所述轮辋部伸出。

    车轮结构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572051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039765.8

    申请日:2020-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轮结构,其是具备被支承于车轴的轮毂部、装配轮胎的轮辋部以及架设在所述轮毂部与所述轮辋部之间的多个轮辐部的铸轮的结构,其中,所述轮毂部具备:支承轴承的轮毂主体;以及在所述轮毂主体的外周与所述轮毂主体分离设置的环状的外周壁部,所述外周壁部具备从其外周侧向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凸部,所述多个轮辐部按照一部分的多个轮辐部划分而构成多个轮辐组,所述多个轮辐组各自的多个轮辐部从所述多个凸部中的各凸部朝向所述轮辋部伸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