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
    13.
    发明授权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77683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580001300.4

    申请日:2015-01-30

    Inventor: 高野和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27 B62J35/00 B62K5/05 B62K5/08 B62K5/10 B62K11/04

    Abstract: 在具备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左前轮以及右前轮、以及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后轮的车辆中,提供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的延长线与连杆机构(140)的下轴线(C)的延长线之间,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131R)接地的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131L)接地的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134)接地的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F1)、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后轮接地部的中心(F2)之间。

    车辆
    14.
    发明授权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77678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580001279.8

    申请日:2015-0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10 B62H1/04 B62K5/027 B62K5/05 B62K5/08

    Abstract: 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提高中心支架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设计自由度。该车辆具备:车身框架;左前轮以及右前轮,被并排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杆、左侧向杆、上横梁以及下横梁;后轮;中心支架,具有配置在沿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比中央靠左侧的左接地部以及配置在比中央靠右侧的右接地部,所述中心支架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转换到使左接地部和右接地部接地的使用姿势,中心支架被配置为:当中心支架处于使用姿势时至少右接地部、左接地部以及后轮接地。

    车辆
    19.
    发明公开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4507789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380038931.4

    申请日:2013-12-19

    Inventor: 高野和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连杆机构的功能并抑制与两个前轮相比靠上方的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右前轮及左前轮的车辆1中,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包含右端部及左端部支承于侧向部且中间部支承于车身框架的一片部件。上横向部51与下横向部52的形状不同。关于使向后的试验力作用于将下横向部52拆除而对上横向部51进行支承的上右轴承及上左轴承时的上右位移量X1及上左位移量X2、以及使向后的试验力作用于将上横向部51拆除而对下横向部52进行支承的下右轴承及下左轴承时的下右位移量X3及下左位移量X4,X1与X2相等,X3与X4相等,X1与X3不同,X2与X4不同。

    车辆
    20.
    发明公开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4487327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80038933.3

    申请日:2013-09-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设置对连杆机构的工作进行抑制的功能,也能够确保连杆机构的顺畅动作并抑制比两个前轮靠上方的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包括:限动元件(81),其一端部支承于在连杆机构(5)、车身框架(21)、右缓冲装置或左缓冲装置中的一个设置的第一支承部(J)上,绕着第一支承部的支承轴线能够旋转;锁定钳(82),其支承于相对于第一支承部能够位移的、在连杆机构(5)、车身框架(21)、右缓冲装置或左缓冲装置中的一个上设置的第二支承部上,能够变更与限动元件(81)之间的摩擦力;引导部件(83),其将长条部件的中间部或另一端部向锁定钳(82)引导,第一横向部件(51)及第二横向部件(52)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旋转动作引起的限动元件(81)相对于第一支承部(J)的旋转角度小于旋转动作引起的第一横向部件(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旋转角度或第二横向部件(52)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旋转角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