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73803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17426.0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车辆发动机的设计评价方法以及车辆,包括:缸盖,缸盖限定出一端敞开的缸盖燃烧室;缸体和活塞限定出一端敞开的缸体燃烧室,缸盖设于缸体且缸盖燃烧室敞开端与缸体燃烧室敞开端正对以形成发动机的燃烧室;缸盖燃烧室的敞开端与缸体燃烧室的敞开端的形状相同。由此,通过使缸盖燃烧室的敞开端与缸体燃烧室的敞开端的形状相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影响气流运动的挤气结构,可以使气流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的滚流,并且使滚流有效保持到压缩阶段,从而能够提高燃烧室内的湍动能,有利于抑制发动机爆震,进而可以在保证发动机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发动机油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18820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26115.0
申请日:2024-04-10
Applicant: 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IPC: F02F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包括活塞,活塞顶部设有整体锥面凸起,整体锥面凸起中间是长圆形凹坑;整体锥面凸起从顶面边缘开始向上以一定角度凸出活塞顶部平面;对应长圆形凹坑去除了中心部分锥面凸起,且形成四周锥面凸起中间凹陷的活塞顶部形状;活塞顶锥面凸起的表面与气缸盖底面形状紧密配合,使得活塞在上止点时刻的燃烧室主要容积形成具有长扁圆形空间的燃烧室内腔,通过进气门进入的空气进入燃烧室内腔后会沿气缸盖底面流动,并通过长圆形凹坑的导向在燃烧室内腔形成较大的进气滚流,该种结构可以保证汽油混合气的均匀,使点火更容易,进而使燃烧效率更高,提高发动机的性能,降低油耗和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815971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80070570.0
申请日:2022-10-20
Applicant: 菲尼亚德尔福卢森堡有限公司
IPC: F02B23/10 , F02D41/00 , F02B19/12 , F02D41/40 , F02P15/02 , F02F3/26 , F02B23/06 , F02D19/02 , F02B19/10 , F02B75/12
Abstract: 一种在发动机缸体中燃烧氢气以启动扩散燃烧过程的方法,该发动机缸体具有缸体活塞(18),该缸体活塞借助于曲轴而在下止点(BDC)与上止点(TDC)之间被驱动以执行压缩冲程;该方法包括:在压缩冲程期间将氢气的先导喷射输送到燃烧室(20)中,使得氢气的先导喷射与空气预混合,并且在发动机缸体火花塞(24)附近形成能点燃的空气/氢气混合物;利用火花塞(24)产生火花,以点燃能点燃的空气/氢气混合物,从而生成导致了燃料燃烧和一次气体云(27)的一次燃烧事件;以及将氢气的主喷射直接输送到一次气体的燃烧云中,使得氢气的主喷射在压缩冲程中点燃,以输送二次燃烧事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30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41085.6
申请日:2024-03-04
Applicant: 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 ,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塞,活塞包括活塞顶和活塞裙,活塞顶的外周设置有一环槽;活塞顶和活塞裙固定连接后形成振荡冷却腔,震荡冷却腔内设置有环形的支撑座,支撑座将振荡冷却腔分隔为振荡冷却内腔和振荡冷却外腔,支撑座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孔和多个回油通槽,连通孔与回油通槽皆连通振荡冷却外腔与振荡冷却内腔,多个连通孔与多个回油通槽分别周向分布,连通孔位于回油通槽的上方,振荡冷却内腔内设置有回油孔;位于一环槽处,振荡冷却外腔的内壁设置有冷却凹槽。在一环槽处增加冷却凹槽,并且在支撑座上设置连通孔,增加顶部冷却腔面积,同时改善冷却均匀液流动,提升冷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32057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111637026.3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天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气阀式二四冲程可变换高功率柴油机的活塞燃烧室,尤其涉及发动机领域。包括:中心平台a、圆锥面b、圆弧c、直线段d、直线段f、圆弧e、燃烧室侧壁及梅花瓣结构,燃烧室侧壁顶部开设有梅花瓣结构,中心平台a的高度与原燃烧室相同,局部梅花式燃烧室的压缩比与原燃烧室相同,与圆锥面b连接的圆弧c形状和尺寸与原燃烧室相同。在二、四冲程变换柴油机上兼顾二冲程和四冲程两种模式,保证四冲程模式下原有的低油耗和低排放特性的同时又在不改变活塞材料的基础上缓解了二冲程模式下活塞高热负荷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81041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210549854.X
申请日:2022-05-20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塞及气体发动机,其中,所述活塞用于由柴油机改造成的气体发动机,所述活塞与弱滚流气缸盖结构组合使用,所述活塞包括燃烧室凹坑以及环绕所述燃烧室凹坑的周向的活塞顶面,所述燃烧室凹坑的表面为圆滑曲面,所述活塞顶面在沿所述活塞的径向由外向内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本发明提供的活塞在进气过程中能够使气流在气缸内更易形成滚流,且保持较高的能量,在压缩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滚流强度,从而在活塞运行到上止点附近时大大提升燃烧室内的湍动能,进而提高火焰传播速度,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6229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35259.6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
IPC: F02B69/04 , F02B19/10 , F02M61/14 , F02M21/02 , F02F1/24 , F02D41/00 , F02D41/30 , F02D41/32 , F02D41/38 , F02F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双燃料发动机,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主燃烧室,其由活塞、缸套和缸盖围合而成,活塞设置于缸套内,缸盖设置于缸套顶部;涡流室,其位于缸盖内且与主燃烧室连通;柴油喷射器,其设置于缸盖内且与主燃烧室连通;氨喷射器,其设置于缸盖内且与涡流室连通;涡流室镶块,其设置于缸盖内并与缸盖形成涡流室,涡流室镶块具有连通主燃烧室和涡流室的涡流室通道;进气阀和排气阀,其设置于缸盖上并与主燃烧室连通,用于完成发动机换气;电控单元,控制柴油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和喷射正时和控制氨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和喷射正时;活塞的顶部具有凹坑。本发明能够提高氨喷射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能够使氨燃烧完全并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762780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463350.7
申请日:2023-11-06
Applicant: 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下喉口重熔活塞及工艺。它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内圈上部燃烧室区域的上下喉口设有间隔的上喉口重熔区域和下喉口重熔区域,所述活塞顶部设有多个气阀坑,所述多个气阀坑包括多个排气坑和多个进气坑,所述多个排气坑和多个进气坑沿活塞圆心均匀布置,所述上喉口重熔区域位于多个排气坑和多个进气坑的内圈处,所述下喉口重熔区域位于上喉口重熔区域下方;所述上喉口重熔区域一周有相的重熔层厚度。本发明针对不同深度气阀坑的上喉口重熔区域,氩弧焊枪轴向移动来匹配对应的气阀坑深度,保证上喉口重熔区域一周有相同的重熔层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37881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68256.9
申请日:2023-06-07
Applicant: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室、发动机以及燃烧室的设计方法,该燃烧室的底面包括活塞顶面,活塞顶面包括进气侧活塞挤流面、排气侧活塞挤流面及进排气间活塞挤流面,排气侧活塞挤流面高于进气侧活塞挤流面,进排气间活塞挤流面为拱形面;燃烧室的顶面包括位于缸盖的底部的蓬顶结构、位于蓬顶结构的排气侧的挤流凹槽、位于蓬顶结构的进气侧的进气侧缸盖挤流面及蓬顶结构两侧的进排气间缸盖挤流面,挤流凹槽朝向活塞的表面为排气侧缸盖挤流面;上述燃烧室采用了活塞局部嵌入缸盖的挤流结构,并且使活塞顶面形状与缸盖的底部形状相适配,这样可以在保持挤流区域较大,具有足够挤流比的同时,减小气流的遮挡区,保证进排气流量,达到高进排气流通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6398315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307079.1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燃烧室、活塞和柴油机,柴油机燃烧室包括:基底,具有顶面;第一燃烧腔,凹设于所述顶面;第二燃烧腔,绕所述第一燃烧腔的周向凹设于顶面上;节流脊,绕所述第一燃烧腔的周向凸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和所述第二燃烧腔之间,在所述节流脊的凸设方向上,所述节流脊的凸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燃烧腔的凹点位置。上述柴油机燃烧室可以充分利用气缸内的空间和空气,改善燃油的燃烧效率,减少碳烟颗粒排放,并且由于燃油在相同的放热量下,对气缸内的更多空间和工质进行了加热,使得气缸内的温度降低,减少高温区的产生,从而有效抑制NOx生成,进而减少NOx的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