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186061B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10523688.6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3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B60L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主进油管、主出油管、第一出油管、温度传感器以及外部循环系统。主进油管上设置有主进油槽,主出油管上开设有主出油槽,主出油槽的宽度能够进行调节。第一出油管上设置有第一出油槽,第一出油槽的位置能够相对于第一出油管长度方向前后调节。冷却液通过出油槽进入电池箱内与电池组换热,并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调节出油槽的宽度和第一出油出油槽的位置,使冷却液从主出油槽和第一出油出油槽流出,以增大特定区域冷却液的流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本发明能够保证电池组工作在理想的温度范围内,并且保证各个单体间的温度差异在理想的范围内。
-
公开(公告)号:CN104767339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10152062.9
申请日:2015-04-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励磁可调式永磁同步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若干成对布置的永磁体组件,所述永磁体组件包括圆柱永磁体、盖板以及旋转驱动机构。圆柱永磁体采用平行充磁,多个圆柱永磁体紧密平行排列;盖板外形呈长方体结构,由导磁材料制成,圆柱永磁体置于所述盖板内,以形成长方体状的永磁体;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圆柱永磁体连接,转子旋转时,驱动圆柱永磁体绕其自身轴线旋转,以使所述永磁体组件的磁通量减小。本发明通过改变传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使永磁体磁极通过电机内电磁铁的拉动旋转,实现可自行调节励磁磁通量,从而无需在高速时,施加较大的去磁电流分量,提高了电机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767339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152062.9
申请日:2015-04-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41 , H02K21/021 , H02K2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励磁可调式永磁同步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若干成对布置的永磁体组件,所述永磁体组件包括圆柱永磁体、盖板以及旋转驱动机构。圆柱永磁体采用平行充磁,多个圆柱永磁体紧密平行排列;盖板外形呈长方体结构,由导磁材料制成,圆柱永磁体置于所述盖板内,以形成长方体状的永磁体;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圆柱永磁体连接,转子旋转时,驱动圆柱永磁体绕其自身轴线轴线旋转,以使所述永磁体组件的磁通量减小。本发明通过改变传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使永磁体磁极通过电机内电磁铁的拉动旋转,实现可自行调节励磁磁通量,从而无需在高速时,施加较大的去磁电流分量,提高了电机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734163B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010030831.5
申请日:2010-01-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机电复合制动控制系统,属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主要由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再生制动控制模块、传统机械制动系统的制动踏板和制动推杆或控制阀推杆组成,在制动踏板(1)与制动推杆或控制阀推杆(5)之间增加一预压推杆(3),预压推杆(3)通过一连杆(6)与制动踏板(1)活动连接,预压推杆(3)的另一端与制动推杆或控制阀推杆(5)滑动连接,且沿轴向滑动方向上预留一段距离l,在预压推杆(3)与制动推杆(5)之间安装有预压弹簧(4)。本发明既能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又可保持原车制动性能的机电复合制动,同时以较低成本和简单的系统结构实现了机电复合制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2738921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154194.1
申请日:2012-05-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的水冷式轮毂电机,适用于电动汽车的水冷式外转子轮毂电机。它采用外转子与前后端盖共同构成转子总成。电机定子部分由定子与定子支架两部分构成。定子支架由前后端盖和内设有循环水套的支架本体构成。定子支架外圈与定子铁心的内孔嵌在一起组定子总成。定子支架内孔与电机轴连接。电机轴加工有中心孔,并在前端沿径向加工有若干孔,径向孔与轴向孔相通,用于电缆与冷却水管的引出。定子支架设有冷却液的进液和出液槽,沿径向加工有用于安装冷却液管的孔。冷却液管通过电机轴的径向孔与轴向中心孔引出。本发明通过水冷系统提高轮毂电机散热能力,从而使其输出功率与转矩大幅提高,同时这种电机非常方便与整车实现集成。
-
公开(公告)号:CN100510455C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710056334.0
申请日:2007-11-2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F16D4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辆上的气动液控式离合器自动操纵装置。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体积大、响应慢、控制精度低等问题。该装置具有一个由液压控制回路、气压控制回路、位移传感器(11)与电控单元(10)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液压控制回路一端的两个接口分别与过渡液压缸(4)缸底和缸壁上的通孔管路连接,另一端的接口与执行液压缸(12)缸壁上的通孔管路连接。气压控制回路与气动缸(1)左端缸壁上的通孔管路连接。位移传感器(11)的芯杆与活塞(13)左端的活塞杆固接。电控单元(10)相应的接线端分别与两位三通比例流量阀(6)的电磁铁接线端、两位三通气动阀(8)的电磁铁接线端和位移传感器(11)的接线端电线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028797A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710055467.6
申请日:2007-03-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用于车辆牵引力控制系统的车轮最佳滑转率实时识别方法,涉及车辆牵引力控制系统中对车轮打滑的判定及车轮打滑时的最佳滑转率的获取技术,是在车辆牵引力控制系统中设置一车轮最佳滑转率识别模块,其输入端与驱动轮上的车轮转速/转矩传感器连接,输出端与车辆牵引力控制器连接。该模块基于车轮的固有参数:车轮半径、车轮绕轮心的转动惯量,根据各驱动车轮上的车轮转速/转矩传感器输入的瞬时车轮转速与转矩信号,即可判定车轮是否打滑,并确定打滑车轮的最佳滑转率,车轮打滑状态与最佳滑转率输入车辆牵引力控制器以实现车辆的牵引力控制。本发明明显提高车辆牵引力控制系统对车轮打滑现象的控制效果,并使其控制实时性更强,且成本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865893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16959.X
申请日:2006-06-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M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是在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中设置一输入端与前、后四个车轮上的车轮转速传感器相连接、输出端与动力学控制器相连接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模块,该动力学参数识别模块基于车体的固有参数:车轮半径、轮距、轴距、汽车质心至前轴和汽车质心至后轴的距离,根据各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输入的瞬时车轮转速,计算即可得到汽车质心侧偏角β和横摆角速度r值,再将计算获得的汽车质心侧偏角β和横摆角速度r值输入到动力学控制器以实现汽车的动力学控制。从而节省了传统汽车上用于测量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的传感器,简化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的结构,并使其成本明显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35352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811440909.3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4D27/357 , B64D27/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轻型电动飞行器的增程式能量转换机构,目的是解决现阶段轻型电动飞行器续航能力短、电池重量大以及大容量电池组难于控制等问题。本发明包括架体、壳体、二冲程发动机、小带轮、大带轮、同步带和永磁同步电机,所述的壳体和二冲程发动机设在架体上,小带轮两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壳体上,二冲程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小带轮同轴固连;大带轮的一端与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同轴固连,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壳体上;小带轮和大带轮通过同步带相连;永磁同步电机固定在壳体内,定子端连接有输电线。本发明对飞行器进行供电,代替原有的电池组,降低了大容量电池组中因电池间差异而难于控制的难度,减轻了飞行器整体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871480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127742.X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电池的碰撞保护系统及碰撞保护方法,该碰撞保护系统,包括:BMS模块、电池矩阵控制单元、碰撞传感器单元、MOSFET,所述BMS模块中的主控模块与电池矩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碰撞传感器单元分别与BMS模块中的监控模块、电池矩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池矩阵控制单元通过MOSFET与电池单元连接,所述MOSFET与BMS模块中的监控模块连接。本发明在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时,通过电池矩阵控制单元控制MOSFET的通断,以控制电池单元在电池网络中的通断,更好的保护防碰撞电池,避免电池因碰撞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