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行轴式电驱动桥间隙自动补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5056603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210854885.6

    申请日:2022-0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行轴式电驱动桥间隙自动补偿结构,减速器总成包括第一齿轮轴、第二齿轮轴、第三齿轮轴、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第三斜齿轮及第四斜齿轮;第一齿轮轴穿过轴承座,第一斜齿轮、第一深沟球轴承及第二深沟球轴承均设置于轴承座内,第一深沟球轴承外侧设置有第一轴向浮动空间,在第二深沟球轴承外侧设置有第二轴向浮动空间;在第一轴向浮动空间内设置有弹性挡圈,在第二轴向浮动空间内设置有波形垫片。本技术方案解决了工况转换时的轴向撞击,异响音的问题;本技术具备间隙自动补偿功能,在使用一定里程后,可减小轴向间隙,减小轴系一阶不平衡激励,降低齿轮啮合噪音,有效提升整车产品品质。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五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8939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23447.8

    申请日:2024-0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五通装置,其中该热管理系统包括五通装置、电机电控元件、散热器、动力电池、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五通装置为在水壶上集成电机水泵、电池水泵和五通阀;动力电池的出水口与五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其入水口与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的出水口相连,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的入水口与电池水泵的出水口相连,电池水泵的入水口与五通阀的第二接口相连;电机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五通阀的第三接口相连,其出水口与电机电控元件的入水口相连;电机电控元件的出水口处并联设有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与五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另一个支路经过散热器与五通阀的第五接口相连。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降低零部件数量,降低能耗。

    用于纵置后驱车辆的增程式混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394739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568031.6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纵置后驱车辆的增程式混动系统,提出纵置后驱增程式混动动力路线配置方案,包括由发动机与发电机组成的增程器,以及同轴式电驱动后桥、电源分配盒、电机控制器等部件,具体地,发机与发电机同轴直连,发电机与发动机形成动力耦合,发电机发出电能可经由电机控制器传输至同轴式电驱动桥;电源分配盒分别与动力电池和电机控制器连接;同轴式电驱动桥包括电机和差速器,且电机与差速器同轴布置;本发明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布局,优化一般混动系统的复杂性,减小零部件数量、重量及占用空间,在大幅降低综合成本的同时,还可满足插电和非插电式增程混动的纵置后驱车辆布置需求。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53857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811505366.9

    申请日:2018-12-10

    Inventor: 张伟 杨栋 夏再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节温器、缸体、缸盖、机油冷却器、整车散热器、暖风制热芯体、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水泵、缸体、缸盖和节温器依次连通形成小循环支路;水泵、缸体、机油冷却器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依次连通形成大循环管路;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之间的管路与缸盖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进口与第一阀体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阀体连通;第二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缸体、机油冷却器均与第三阀体的冷却液进口连通,第三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本公开能够提高发动机暖机速度。

    一种可变进气格栅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6456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811340940.X

    申请日:2018-11-12

    Inventor: 翁锐 杨栋 翟晓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进气格栅的控制方法,发动机启动,使得AGS进入受控状态;ECU检测当前环境温度、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负荷及车速信号,设定出此时目标冷却液温度;ECU检测冷却液当前温度,并计算与目标冷却液的温度差,同时结合车速及空调系统状态及负荷,计算出AGS实际需要开度,并输出控制信号。本技术方案通过可变进气格栅的控制方法,使得可变进气格栅实现按照动力总成冷却及空调系统制冷需求开启,确保最优化的进气量,最大程度降低格栅开启的行驶阻力及提升发动机总成的暖机效率。

    一种膨胀水壶安装结构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94217B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610941766.9

    申请日:2016-10-31

    Inventor: 杨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膨胀水壶安装结构,其包括膨胀水壶、膨胀水壶上固定托架、膨胀水壶下固定托架以及发动机悬置总成,所述膨胀水壶上固定托架与所述膨胀水壶相连;所述膨胀水壶下固定托架与所述发动机悬置总成相连;所述发动机悬置总成的悬置下托板与车身纵梁相连。本发明的膨胀水壶安装结构,其膨胀水壶通过膨胀水壶上固定托架和膨胀水壶下固定托架安装在发动机悬置总成上,有效地解决了膨胀水壶在发动机舱空间不足时不易布置的问题;同时,由于膨胀水壶上的多个接口如排气口、补水口等都是与发动机相连的,而安装在发动机悬置总成上的膨胀水壶离发动机是较近的,从而大大地有利于后期的管路布置,进而使得发动机舱的空间能够得到较合理地利用。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3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240101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510828394.4

    申请日:2015-1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缸盖的出水口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末端分别与并联的第二管路、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串联的EGR冷却器和暖风,所述第三管路的末端与第四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的末端均与节温器的入口连接,且在所述节温器的出口与缸体的入水口之间连接有水泵;所述第三管路的末端还连通与所述第四管路并联的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末端与散热器的入口连接,且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温器的入口连通。该发动机冷却系统利于提高发动机余热能的利用率,利于快速暖机,且方便后期整改匹配。

    两级散热器的进水流量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39143A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611062089.X

    申请日:2016-11-25

    Inventor: 杨栋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级散热器的进水流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检测发动机水温;如果发动机水温高于95℃,则进入步骤S200;步骤S200、检测当前车速,如果当前车速为大于0km/h且小于80km/h,则根据一级散热器的换热量和二级散热器的换热量,计算获取进入一级散热器的水流量和进入二级散热器的水流量。本发明提供的两级散热器的进水流量控制方法通过在一级散热器的下端安装横梁下预留有中冷器的布置位置布置一个二级散热器以提升散热量,并控制该两级散热器的进水流量分配,在利用现有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散热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