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置式驻车空调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45619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46980.0

    申请日:2023-1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顶置式驻车空调,其包括:壳体、回风口、换热器、风机和回风导风结构,回风口设置于壳体上,换热器设置于壳体的内部,风机设置于壳体内部以驱动气流从回风口进入壳体并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回风导风结构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且至少部分位于回风口与换热器之间,通过回风导风结构能够将回风口的进风导流至换热器上的不同位置。根据本发明提高了气流在换热器上的分布均匀性,从而使得换热器换热更为均匀,提高顶置式驻车空调的制冷/制热性能,解决蒸发器换热不均匀问题。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179589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111494133.5

    申请日:2021-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汽车的车速,获取空调系统的双驱动压缩机的系统压力和系统温度;根据汽车的车速及其持续时间,确定汽车的行驶状态;基于汽车的行驶状态、以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空调系统的双驱动压缩机的系统压力和系统温度,控制双驱动压缩机在皮带轮驱动方式和电驱动方式下切换运行。该方案,通过使空调系统的压缩机采用双驱动压缩机,并通过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判断,对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空调系统不同运行状态的切换,满足车辆在不同环境下对空调运行效果。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8001153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711172959.3

    申请日:2017-11-22

    Inventor: 李潇 王哲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其中,该系统包括:热泵空调子系统,用于向车厢内部空间提供制冷或制热服务;冷却液循环子系统,用于向所述电动汽车的至少部分电子部件提供冷却或加热服务;中间换热器,用于在所述热泵空调子系统和冷却液循环子系统之间需要换热时,进行热交换。通过本申请的方案,使得各个被管理区域间能够在需要时进行热交换,高效准确的对热量进行分配和利用,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率,优化了节能减排效果。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9823138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910126984.0

    申请日:2019-02-20

    Inventor: 李潇 吴会丽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包括动力部件调温子系统和空调子系统;所述空调子系统包括车内换热组和第一换热器;所述车内换热组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或串联;所述动力部件调温子系统和所述空调子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连接并换热。由于能够得到空调子系统传递的源源不断的冷量或热量,大大提高了对动力部件调温子系统的调温效率和调温效果,且两个子系统协调配合,同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整车的控制协调性。

    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66083B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510997393.2

    申请日:2015-12-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其包括集气口(1)、集液口(2)和设置于所述集气口(1)和所述集液口(2)之间的三个换热流路,所述三个换热流路彼此之间并联设置,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控制所述三个换热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接通或断开以能够实现在不同流路之间相互切换的控制阀系统。通过本发明的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能够有效实现机组不同的运行情况下换热器流路的切换,从而增大换热系数,进而提升换热效果。本发明还涉及该空调换热器的控制方法。

    一种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107576105A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10665940.6

    申请日:2017-08-07

    Inventor: 郭爱斌 王哲 李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所述方法包括:空调工作在制热模式时,检测空调是否需要进行化霜;若是,则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是否大于第一预定频率,确定执行第一化霜操作或第二化霜操作。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通过控制空调进入化霜模式运行时采用不同的切换方式,可实现空调机组化霜过程中,切换速度快,切换噪音低,化霜周期短,提高用户舒适性。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10345A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710580127.9

    申请日:2017-07-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系统包括:压缩机、车外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三通阀、第一二通阀、第二二通阀、车内冷凝器、车内蒸发器;压缩机的出口与三通阀的入口连接;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车外冷凝器和第一二通阀通过第一三通管连接;压缩机的入口、车内蒸发器和第一二通阀通过第二三通管连接;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车内冷凝器连接;第一节流元件、车内冷凝器和第二二通阀通过第三三通管连接;第一节流元件与车外冷凝器连接,第二二通阀与车内蒸发器连接。根据本发明方案,通过三通阀、二通阀的切换实现制冷、制热、除湿、化霜等模式;车内两个换热器分别在制冷、制热模式下独立使用;只使用一个节流元件,元件利用率高。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633836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567385.5

    申请日:2013-1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1/30 F24F11/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冷媒管道,第二四通阀、电磁阀和蓄热装置;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都转换为制热模式,通过控制电磁阀的通断状态来控制给蓄热装置的蓄热模式的开与停,蓄热装置所蓄热量用于实现制热与除霜同时进行时提供的热源;空调器除霜运行时,第一四通阀保持制热模式,第二四通阀转换为制冷模式,电磁阀开启,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气体分成两条支路,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同时通向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除霜时制冷剂同时通向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室内侧有一定热量,没有冷辐射,用户舒适性大大增加。

    多联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33771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574350.4

    申请日:2013-1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0003 F24F11/70 F24F11/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联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该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二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的四个阀口分别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节流部件相连。上述多联式空调机组,通过改变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的导通方向来改变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能够实现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以不同模式同时运行,进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空调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67075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310518449.2

    申请日:2013-10-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3/00 F25B41/00 F25B47/00 F25B49/02 F25B240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循环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蓄热装置,蓄热装置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节点连通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蓄热装置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节点连通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四通阀的第四接口之间的管路上;蓄热装置的第二端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一节点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之间设置第二电磁阀;单向阀,单向阀进口端通过第三节点连通到第二电磁阀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之间,单向阀的出口端通过第四节点连通到第一电磁阀与蓄热装置的第二端之间。本装置增加了蓄热装置,并可实现连续制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