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17068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392424.3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越河隧道盾构机盾尾施工用加固结构,设于盾构机的盾尾后并位于环管片的外侧且为圆环形结构,包括由聚氨酯溶液凝固后形成的聚氨酯加固区和包括水玻璃、水泥浆的双液浆凝固后形成的双液浆加固区,聚氨酯加固区位于盾尾的后方,双液浆加固区位于聚氨酯加固区的后方。本发明通过在盾尾后依次设置聚氨酯加固区和双液浆加固区,形成油封和止水环箍的双道保护措施,保证了盾尾处作业的安全,降低了越河隧道盾构停机期内盾尾涌水涌泥砂等风险,施工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对隧道影响小、经济成本控制好,可广泛用于类似越河隧道的盾构机盾尾刷更换等施工中。
-
公开(公告)号:CN216518045U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22877454.5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越河隧道盾构机盾尾施工用加固结构,设于盾构机的盾尾后并位于环管片的外侧且为圆环形结构,包括由聚氨酯溶液凝固后形成的聚氨酯加固区和水玻璃‑水泥浆双液浆凝固后形成的双液浆加固区,聚氨酯加固区位于盾尾的后方,双液浆加固区位于聚氨酯加固区的后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盾尾后依次设置聚氨酯加固区和双液浆加固区,形成油封和止水环箍的双道保护措施,保证了盾尾处作业的安全,降低了越河隧道盾构停机期内盾尾涌水涌泥砂等风险,施工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对隧道影响小、经济成本控制好,可广泛用于类似越河隧道的盾构机盾尾刷更换等施工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5938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951669.9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缩空气储能的隧道式储气硐室。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或弯曲管道使进气方向沿环形硐室轴线方向单向充气,以便于在环状硐室内形成环向流动,避免充气气流直吹洞壁后在洞壁处形成涡流,然后产生方向相反且流量相当的两股气流分别向两侧流动并在环形硐室内某截面相遇形成零流速的现象,从而降低在充气阶段产生局部极端高温现象的风险,这样利于加快充气速度,提高储气效率,提高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29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110342549.9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解长渊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为城市主干路软弱围岩浅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变形控制提供了支护方法。包括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体系、分区域爆破控制、变截面钢拱架支护、钢拱架‑锁脚锚管锚固体系和中夹岩径向注浆加固等步骤,本发明在隧道上台阶采用大截面型钢施作钢拱架、并在两侧拱脚处分别打设两排大直径锁脚锚管,在中台阶采用小截面型钢施作钢拱架、并在两侧拱脚打设小直径锁脚锚管,锁脚锚管与钢拱架之间通过钢片焊接牢固,形成钢拱架‑锁脚锚管锚固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地面沉降。本发明施工工序简单,能够严格控制地面变形,有效减小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对软弱围岩的扰动,工程成本较低,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解决了城市主干路浅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沉降控制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107565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342550.1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支护体系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装置及方法,用于台阶法隧道开挖支护结构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该设备包括监测结构与安装辅助设备,监测结构由细条状硬板、监测光纤、尾纤接头、光收发模块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安装辅助设备由预制管盖、TPU内衬软管和充气装置组成。该方法是在锁脚锚管内安装监测结构,在每根锁脚锚管沿内侧管顶、管底和内壁两侧共布设四条监测带,横剖面中监测点将锁脚锚管四等分;通过安装辅助设备将监测光纤安装至布设点位;将光信号传递至光收发模块;信号处理系统对光收发模块中的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锁脚锚管的应力应变状态。本发明可高效完成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且便于施工、可靠性强,既保证了锚管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又提升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9378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951665.0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硐室衬砌的自适应变形密封结构及一种储气硐室。一种硐室衬砌的自适应变形密封结构,包含:至少两个管片衬砌,管片衬砌沿硐室的衬砌设计位置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管片衬砌之间有构造缝;连接件,连接件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的两个管片衬砌的内壁,连接件设置有腔体,腔体开口朝向构造缝,相邻的两个管片衬砌相互远离能够挤压腔体使得腔体的容积减小;填充件,填充件用于填充构造缝和腔体。本申请,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现多将硐室衬砌分块,在相邻的两块管片衬砌之间设置柔性密封材料,但是柔性密封材料易被挤出或撕裂,容易使得相邻的两个管片衬砌之间渗漏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3107565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0342550.1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支护体系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装置及方法,用于台阶法隧道开挖支护结构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该设备包括监测结构与安装辅助设备,监测结构由细条状硬板、监测光纤、尾纤接头、光收发模块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安装辅助设备由预制管盖、TPU内衬软管和充气装置组成。该方法是在锁脚锚管内安装监测结构,在每根锁脚锚管沿内侧管顶、管底和内壁两侧共布设四条监测带,横剖面中监测点将锁脚锚管四等分;通过安装辅助设备将监测光纤安装至布设点位;将光信号传递至光收发模块;信号处理系统对光收发模块中的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锁脚锚管的应力应变状态。本发明可高效完成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且便于施工、可靠性强,既保证了锚管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又提升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139222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313118.X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ObjectARX的城市明挖隧道横断面绘制方法,步骤包括:在AutoCAD中启动绘制横断面的用户操作界面;选择需要绘制的横断面类型;输入隧道横断面设计参数;调用计算引擎计算横断面特征点坐标值;判断参数的有效性;初始化绘图环境;在当前图纸中自动绘制横断面图形并计算横断面面积的工程数据;输出操作日志。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参数化程度高、绘图速度快特点,可以有效缓解传统工程技术人员手工绘制横断面图效率低、容易出错及设计变更时返工耗时耗力的难题。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城市明挖隧道等地下工程中,尤其适用于城市明挖法施工的隧道工程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966440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951678.8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局部软弱岩层条件下压气储能人工洞室构造及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在软弱岩层洞室内布置若干管道,并在两端通过封头板与硬岩洞室内的钢衬密封连接,保证储气洞室的密封性和气体流通性;高内压主要由钢管自身承担,较小比例的内压通过管道之间的混凝土将管道内压传递到围岩。相比硬岩洞室内的钢衬,本方案在软弱岩层洞室内设置多个较小直径的钢管,利于减小软质围岩的内压荷载分担率,从而减小围岩变形,保证结构安全。本方案为压缩空气地下储气洞室构造在局部软弱岩层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构思,增大了选址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29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342549.9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解长渊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为城市主干路软弱围岩浅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变形控制提供了支护方法。包括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体系、分区域爆破控制、变截面钢拱架支护、钢拱架‑锁脚锚管锚固体系和中夹岩径向注浆加固等步骤,本发明在隧道上台阶采用大截面型钢施作钢拱架、并在两侧拱脚处分别打设两排大直径锁脚锚管,在中台阶采用小截面型钢施作钢拱架、并在两侧拱脚打设小直径锁脚锚管,锁脚锚管与钢拱架之间通过钢片焊接牢固,形成钢拱架‑锁脚锚管锚固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地面沉降。本发明施工工序简单,能够严格控制地面变形,有效减小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对软弱围岩的扰动,工程成本较低,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解决了城市主干路浅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沉降控制难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