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085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79029.6

    申请日:2025-03-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创建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提取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的基本构型的几何参数,通过有限元仿真建立包含几何参数组合、最大力值、标准力值分布和结构质量的数据库;步骤2、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构建最大力值预测模型、标准力值分布预测模型和结构质量预测模型;将数据库数据分别投入三个预测模型中,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优化以及评价;步骤3、提取预测模型作为评价环境,基于强化学习框架获取最佳的超结构的几何参数组合。本发明能够高效、快速地实现具有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的按需设计,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最优超结构几何参数。

    一种多级承载的一体化准零刚度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185645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53687.5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级承载的一体化准零刚度隔振器。该隔振器包括隔振器本体、及通过在所述隔振器本体的内部构造的孔洞形成的N层梁结构,N层梁结构沿所述隔振器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层所述梁结构包括多个斜梁、构造形成多个所述斜梁的多个孔洞、及凸台,所述斜梁用于实现梁结构的准零刚度特性,且所述斜梁的厚度与负载相关联,所述凸台用于实现相邻两层梁结构之间的连续接触变形。本发明通过使N层梁结构的斜梁具有不同的厚度,从而使N层梁结构具有至少两种不同负载下的负零刚度特性,打破了现有的隔振器仅能实现单一负载下的准零刚度和减振特性的缺陷。

    一种载荷自适应的连续多级准零刚度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1846274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915945.X

    申请日:2024-07-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荷自适应的连续多级准零刚度隔振器,包括承载台、竖向导杆、竖向弹簧、水平弹簧装置和底板,承载台设置在底板上方,竖向弹簧设置在承载台与底板之间,竖向导杆套设在竖向弹簧内,承载台底部于竖向弹簧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水平驱动机构和侧板,每个侧板内壁上设置有水平弹簧装置,每个水平弹簧装置分别与对应的水平驱动机构相接触,使得承载台承载变化时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动通过水平驱动机构传递到水平弹簧装置;在水平弹簧装置受到水平驱动机构挤压时,水平驱动机构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分力能抵消部分正刚度。本发明的隔振器可以满足承载变化时实现准零刚度效果,进而使得隔振器在低频或者超低频的情况下实现隔振效果。

    一种打孔弹性超结构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16932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310908430.2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材料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打孔弹性超结构设计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弹性波传播的控制方程;定义几何构型的基元晶胞确定基元晶胞在任意空间上的周期函数,基于周期函数确定弹性波在周期结构内传播的周期条件,计算第一不可约布里渊区边界上的波矢;确定基元晶胞的离散特征方程,并根据第一不可约布里渊区边界上的波矢计算弹性波的特征频率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求解有限周期结构的运动方程得到有限周期结构在外加谐波激励下的传递率;基于弹性波的特征频率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有限周期结构在外加谐波激励下的传递率设计目标弹性打孔超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超材料设计无法同时满足承载、轻量化以及低频宽带减振需求的问题。

    一种轨道车辆螺纹式吸能防爬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620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194474.8

    申请日:2024-0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碰撞吸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车辆螺纹式吸能防爬装置,防爬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折叠外壳,副吸能杆的外侧圆周阵列设置有多组连管,连管的中间设置有折叠管,圆周阵列分布的连管之间通过连接环管连通,连管的端部设置有接口,接口连接注入发泡材料的料泵,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现有吸能防爬装置进行改进,利用连管和折叠管的配合,从而包裹发泡材料,当安装完成后,利用发泡材料的填充,使得整体碰撞延伸,折叠外壳延伸,从而使得用以吸能的切削环和外螺纹抵在切削刀上,避免出现缓冲间隙,造成碰撞后的加速,及时的进行缓冲、吸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缓冲吸能性能。

    一种车辆安全态势评估与稳态驾驶模式切换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279572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0081221.5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安全态势评估及稳态驾驶模式切换方法及系统。在车辆总线网络、车辆驾驶控制权移交装置、驾驶员状态行为感知装置和车辆信息及车周环境信息感知装置相互协作的系统中,通过驾驶员状态行为感知装置采集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多模态参数,计算出车辆内场安全态势;通过车辆信息及车周环境信息感知装置采集车辆运行状态参数以及行驶环境状态参数,计算出车辆外场安全态势;车辆驾驶控制权移交装置根据车辆内外场安全态势,进行驾驶风险等级判定并输出指令;根据相邻时刻的指令,进行驾驶权移交判定,并向车辆总线网络发送判定结果。本发明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自动驾驶的驾驶权移交的平稳性。

    一种基于惯性放大原理的弹性超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15064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005752.2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弹性超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惯性放大原理的弹性超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首先分析惯性放大结构的弹簧质量离散理论模型的运动方程和运动特征;根据运动特征构建一体化惯性放大模型;根据运动方程确定一体化惯性放大模型的尺寸参数;根据尺寸参数和一体化惯性放大模型设计弹性超结构。采用该方法设计得到的弹性超结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易于加工制造,能够在列车满载工况下满足地板间减振器的承载要求下产生低频带隙范围,相比于现有的动车组橡胶地板减振器,振动衰减幅值更大,质量更轻,满足减振的同时不会增加附加质量,更有利于列车轻量化。

    一种基于智能编码的声子晶体带隙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776752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69161.1

    申请日:2023-08-2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编码的声子晶体带隙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包括:基于数据库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拓扑结构评价环境;将目标带隙分布数据与目标最大带隙阶数输入迭代模型中进行迭代,得到优化的特征向量;将优化的特征向量对应带隙进行精度计算确定优化的图像数据;基于优化的图像数据生成对应的矢量数据,并对矢量数据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得到优化的带隙分布数据,并将优化的带隙分布数据与用户需求带隙进行精度计算确定声子晶体带隙的拓扑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基于智能编码的声子晶体带隙设计方法无法实现(56)对比文件Xiang Li et al.Designing phononiccrystal with anticipated band gap througha deep learning based data-drivenmethod.ELSEVIER:Science Direct.2019,第1-20页.刘么和 等.基于智能算法的声子晶体带隙优化设计.振动与冲击.2008,27(09),第94-95页.

    蜂窝规整度检测的窗口统计顶点提取方法及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524133B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010388384.4

    申请日:2020-05-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窝规整度检测的窗口统计顶点提取方法及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图像、图像处理、顶点提取、形态分析;所述步骤“图像处理”和“顶点提取”之间设置步骤“二值化”;所述步骤“二值化”是将图像中背景的像素值置为0,将图像中蜂窝骨架的像素值置为1,获得二值化图像;所述步骤“形态分析”是以二值化图像为基础,在“顶点提取”之后,计算胞元的几何偏差度。所述系统包括检测台、数码相机和计算机;所述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电连接;所述数码相机至少为一台,其分辨率不低于1080P,配置远心镜头,其安装方式为固定式或/和移动式。本发明的方法及其系统具有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检测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