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辨识的翼伞系统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48493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0597457.9

    申请日:2024-05-1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翼伞精准空投技术领域,涉及基于稀疏辨识的翼伞系统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方法包括:根据翼伞系统,建立初始模型,并定义所述初始模型的坐标系;获取翼伞系统的系统参数,计算翼伞的广义质量、翼伞的广义惯量,并结合所述坐标系,建立翼伞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获取状态变量以及状态变量的导数,对所述动力学模型进行近似,得到翼伞系统的过渡模型;采用稀疏辨识的方法,对所述过渡模型进行求解最小值问题转化,得到翼伞系统的稀疏模型;考虑翼伞系统的实际控制需求,根据所述稀疏模型设置翼伞系统的基础函数库,得到翼伞系统的辨识模型,以辨识出翼伞系统的关键参数,并对翼伞系统进行分析。采用本申请能够满足翼伞系统的分析需要。

    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79724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002602.1

    申请日:2022-08-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架次多目标点的翼伞空投任务规划方法,包括:获取各空投目标点的坐标信息,并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理想空投可行域;基于空投精度与理想空投可行域自适应地确定各空投目标点的最大空投可行域的离散化包络;确定多目标空投可行域包络线的离散点,并以域内飞行距离最长的线作为最佳飞入路线;以空投投放点离飞入路线起点的距离与各翼伞系统归航控制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加权和为性能指标,进行优化求解,确定最佳飞入路线上的最优空投投放点坐标以及各空投目标点的归航控制律。本发明应用于任务规划领域,基于空投任务现实需要得到单一投放点+多目标点空投任务的规划结果,不仅能最小化运载机所受威胁,还能最小化翼伞系统能量消耗。

    群伞碰撞求解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962167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238826.8

    申请日:2021-10-2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群伞碰撞求解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群伞系统的多刚体模型,采用参数化的方法建立伞衣外形,将伞衣简化为一椭球面和锥面,这种简化方法既能保证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又不至于使得模型过于复杂降低计算效率;通过几何分析,仅利用伞的当期运动学信息和伞衣外形参数得到伞衣接触面积,根据伞衣接触面积确定群伞接触力、伞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和由于群伞接触导致的伞阻力面积损失,与一般群伞飞行动力学模型兼容性好。本方法综合利用伞内动压和伞衣接触面积计算两伞间的碰撞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考虑伞衣本身几何特性和伞内动压的问题。

    空间目标抓捕绳网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47872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910106194.6

    申请日:2019-02-02

    Abstract: 一种空间目标抓捕绳网,包括抓捕网,在抓铺网的网体上设置自适应爪,所述自适应爪能够随着抓捕网的发射而伸展开,抓铺网与空间目标碰撞后,自适应爪向抓铺网内的空间目标抱合,完成目标的捕获。相比于传统绳网捕获,本发明在与捕获目标发生碰撞后,不仅绳网的大面积覆盖特征能够保证对目标的完全捕获,而且自适应爪的自锁死功能保证了抓捕绳网与捕获目标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复合体。本发明的这一特点使得在完成目标抓捕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后续控制比如消旋控制、轨道转移控制等的复杂性,极大的提高了空间目标捕获离轨的成功率。

    一种含固体单元的拦截绳网及其收纳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49493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587584.8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固体单元的拦截绳网及其收纳方法,拦截绳网的网绳节点上均连接有固体单元;固体单元包括压块与由TNT制成的本体,本体上设有压槽,压块与压槽之间形成夹持槽。本发明应用于空间大型碎片清理领域,通过在网体上布置由TNT制成的固体单元,利用拦截绳网的强大动能带动固体单元撞击空间大型碎片,使TNT受撞击引起爆炸,利用含固体单元绳网进行大型碎片拦截时覆盖面积大,固体单元之间的间隙可控,固体单元的分布密度、分布位置可控,增加了空间碎片拦截的可靠性。同时在收纳过程中将固体单元固定在网舱上沿和/或网舱底部,有效地解决拦截绳网运用传统折叠模式造成的,固体单元与柔性绳索的穿透、缠绕等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