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54538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810053986.7
申请日:2018-01-19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B31/00 , C07B59/00 , C07C29/00 , C07C33/20 , C07C33/46 , C07C31/125 , C07C33/025 , C07C31/135 , C07C31/137 , C07C33/24 , C07D295/03 , C07D295/023 , C07C209/50 , C07C211/27 , C07C211/03 , C07C41/26 , C07C43/23 , C07D295/096 , C07D209/12 , C07C213/00 , C07C215/08 , C07C319/20 , C07C32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叔酰胺还原为胺的方法,是将叔酰胺、碱金属试剂以及质子供体试剂在有机溶剂中,完成以下反应:所述质子供体试剂为无机盐水溶液时,反应产物为叔胺类化合物。本发明使得叔酰胺能够被还原为叔胺类化合物,产率高、适用范围广泛、操作安全简单;所采用的原料廉价易得,不涉及贵金属催化剂、有毒有害的硅烷类和易燃易爆的金属氢化物,且不产生有毒副产物,反应更加环保,可解决现有技术中酰胺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生成的产物难以控制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503405B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1811572572.1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C231/08 , C07C233/11 , C07C235/34 , C07C233/65 , C07C233/58 , C07C233/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涉及一种可选择性断开氮杂环丁烷酰胺中的C‑Nσ键,将其转化为对N‑正丙基酰胺的新型反应方法。该方法以氮杂环丁烷酰胺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使用碱金属/冠醚电子盐体系为电子供体。
-
公开(公告)号:CN11005453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810053986.7
申请日:2018-01-19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B31/00 , C07B59/00 , C07C29/00 , C07C33/20 , C07C33/46 , C07C31/125 , C07C33/025 , C07C31/135 , C07C31/137 , C07C33/24 , C07D295/03 , C07D295/023 , C07C209/50 , C07C211/27 , C07C211/03 , C07C41/26 , C07C43/23 , C07D295/096 , C07D209/12 , C07C213/00 , C07C215/08 , C07C319/20 , C07C32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叔酰胺还原为醇或胺的方法,是将叔酰胺、碱金属试剂以及质子供体试剂在有机溶剂中,选择性地完成以下反应:所述质子供体试剂为原料醇和/或无机盐水溶液时,反应产物为醇类化合物和/或叔胺类化合物。本发明使得叔酰胺能够选择性地还原为醇类化合物和叔胺类化合物,产率高、适用范围广泛、操作安全简单;所采用的原料廉价易得,不涉及贵金属催化剂、有毒有害的硅烷类和易燃易爆的金属氢化物,且不产生有毒副产物,反应更加环保,可解决现有技术中酰胺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生成的产物难以控制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866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38799.7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C29/147 , C07C33/20 , C07C41/26 , C07C43/23 , C07C33/46 , C07C31/125 , C07C33/025 , C07C33/34 , C07C33/14 , C07C29/17 , C07B5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酰氯还原氘化为氘代醇的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氘代醇合成方法存在的氘原子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该酰氯的还原氘化反应,采用酰氯、碱金属试剂以及氘供体试剂在有机溶剂中反应;该反应的产物为二氘代醇、四氘代醇、四氘代二醇以及五氘代醇类化合物;该反应所使用的酰氯、碱金属试剂以及氘供体试剂廉价且易得;该反应的氘原子利用率最高可达49%,约为传统氘代醇合成方法的10倍;上述酰氯的还原氘化反应用于将酰氯还原氘化为氘代醇类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294660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810245644.5
申请日:2018-03-23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B59/00 , C07C41/20 , C07C43/166 , C07C43/176 , C07C43/205 , C07C209/68 , C07C211/21 , C07C5/03 , C07C15/18 , C07C29/147 , C07C33/025 , C07C231/12 , C07C233/09 , C07C209/48 , C07C211/27 , C07C211/19 , C07C211/07 , C07C211/17 , C07D295/13 , C07C213/02 , C07C217/08 , C07D209/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碳碳三键和/或碳氮三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该方法将碱金属媒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应用于碳碳三键或碳氮三键的还原中,能够在碱金属试剂、氘供体试剂、有机溶剂存在的条件下将炔烃类和腈类化合物分别转化为氘代烯烃(或烷烃)类和α,α‑二氘代胺类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的卤素取代基在本反应条件下也会被还原生成相应的氘代化合物。本发明所述炔烃、腈、有机卤化物的新型还原方法产率和氘代率高、操作安全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时间短,制备过程中没有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昂贵且易燃的金属氘化物及可燃气体氘气等,且不产生有害副产物。
-
公开(公告)号:CN108358901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1810360623.8
申请日:2018-04-20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D405/12 , A01N47/38 , A01P3/00 , C07B5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创制、病原菌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杀菌活性应用。本发明利用经济成本低廉的方法首次实现了氘标记的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的合成。四种氘标记的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结构新颖,且具有良好的离体杀菌活性,尤其对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动力学上,C‑D键相比C‑H键更为稳定。因此,相比未被氘标记的化合物,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有望具有更长的持效期和对环境更小的压力。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酯还可作为探针研究这一化合物的代谢及毒理特性。并可作为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内参。
-
公开(公告)号:CN11293973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50475.9
申请日:2021-02-03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C29/145 , C07C41/26 , C07C51/367 , C07C67/31 , C07C253/30 , C07C33/20 , C07C33/24 , C07C33/46 , C07C31/125 , C07C35/32 , C07C35/20 , C07C35/37 , C07C31/137 , C07C69/675 , C07C69/757 , C07C255/53 , C07C43/23 , C07C59/54 , C07C33/025 , C07C31/135 , C07C33/44 , C07D473/10 , C07J1/00 , C07J7/00 , C07D3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α‑一氘代醇类化合物及用于制备α‑一氘代醇类化合物的一种醛酮类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通式(1)所示的醛酮类化合物与二价镧系过渡金属化合物、氘供体试剂在有机溶剂I中反应生成通式(2)所示的α‑一氘代醇类化合物。本发明建立了一种基于单电子转移还原氘化反应的醛酮类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用于制备通式(2)所示的α‑一氘代醇类化合物,及其醛酮类药物、激素、天然产物的氘代衍生物。本方法具有产物氘代率高、区位选择性好、化学选择性好、试剂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优点。相比现有的H/D交换方法,本发明氘供体试剂用量小,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并提高氘原子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51520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038949.0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C209/40 , C07C211/27 , C07C211/29 , C07C211/07 , C07C211/19 , C07C211/38 , C07C211/42 , C07C213/02 , C07C217/58 , C07C217/62 , C07C253/30 , C07C255/58 , C07D231/16 , C07D279/20 , C07J4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α‑一氘代胺类化合物及用于制备α‑一氘代胺类化合物的一种肟类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式(1)所示的肟类化合物与二价镧系过渡金属化合物、氘供体试剂在有机溶剂I中反应生成通式(2)所示的α‑一氘代胺类化合物;任选地,将通式(2)化合物加入有机酸和/或无机酸‑有机溶剂溶液得到通式(2)的铵盐。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α‑一氘代胺类化合物制备方法需要采用昂贵且毒性较大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或者昂贵易燃的金属氘化物,且产生毒副产物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8341733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710059952.4
申请日:2017-01-24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B35/02 , C07C15/18 , C07C5/08 , C07C5/03 , C07C13/547 , C07C13/58 , C07C5/11 , C07C13/60 , C07C13/23 , C07C13/48 , C07C13/465 , C07D215/06 , C07D219/02 , C07D217/02 , C07D295/192 , C07D307/79 , C07D209/08 , C07C43/205 , C07C41/20 , C07C39/06 , C07C37/055 , C07C43/23 , C07C233/10 , C07C231/12 , C07C211/27 , C07C209/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盐体系以及利用此类电子盐体系还原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操作复杂、条件苛刻、易生成复杂的过度还原产物等问题。所述电子盐可由以下试剂合成:碱金属试剂、醚类和醇类,所述醚类为冠醚或穴醚;所述还原方法采用所述的电子盐体系,所述不饱和烃类化合物与所述电子盐体系在有机溶剂中反生还原反应。本发明提供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用于还原不饱和烃类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8341733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710059952.4
申请日:2017-01-24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B35/02 , C07C15/18 , C07C5/08 , C07C5/03 , C07C13/547 , C07C13/58 , C07C5/11 , C07C13/60 , C07C13/23 , C07C13/48 , C07C13/465 , C07D215/06 , C07D219/02 , C07D217/02 , C07D295/192 , C07D307/79 , C07D209/08 , C07C43/205 , C07C41/20 , C07C39/06 , C07C37/055 , C07C43/23 , C07C233/10 , C07C231/12 , C07C211/27 , C07C20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B35/02 , C07C5/03 , C07C5/08 , C07C5/11 , C07C37/055 , C07C41/20 , C07C209/34 , C07C231/12 , C07D209/08 , C07D215/06 , C07D217/02 , C07D219/02 , C07D295/192 , C07D307/79 , C07C15/18 , C07C13/547 , C07C13/58 , C07C13/60 , C07C13/23 , C07C13/48 , C07C13/465 , C07C43/205 , C07C39/06 , C07C43/23 , C07C233/10 , C07C2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盐体系以及利用此类电子盐体系还原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操作复杂、条件苛刻、易生成复杂的过度还原产物等问题。所述电子盐可由以下试剂合成:碱金属试剂、醚类和醇类,所述醚类为冠醚或穴醚;所述还原方法采用所述的电子盐体系,所述不饱和烃类化合物与所述电子盐体系在有机溶剂中反生还原反应。本发明提供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用于还原不饱和烃类化合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