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104887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711288319.9
申请日:2017-12-07
Applicant: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力发电领域,公开了一种二次再热的热力系统,该热力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旁路透平、混合驱动透平和高压加热器;所述汽轮机包括超高压缸、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所述超高压缸的排汽口分别与所述混合驱动透平和所述高压加热器连接,所述混合驱动透平上设置有抽汽口,所述抽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连接;所述中压缸的排汽口分别与所述低压缸和所述旁路透平连接,所述旁路透平的排汽口与所述凝汽器连接。该热力系统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大幅提高发电机组的经济性;同时,在发电机组负荷变化时保证主机高、中、低压缸都处于较高效率的工况范围内工作,减少厂用电率,提高二次再热的总体工作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104887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288319.9
申请日:2017-12-07
Applicant: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力发电领域,公开了一种二次再热的热力系统,该热力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旁路透平、混合驱动透平和高压加热器;所述汽轮机包括超高压缸、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所述超高压缸的排汽口分别与所述混合驱动透平和所述高压加热器连接,所述混合驱动透平上设置有抽汽口,所述抽汽口与所述高压加热器连接;所述中压缸的排汽口分别与所述低压缸和所述旁路透平连接,所述旁路透平的排汽口与所述凝汽器连接。该热力系统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大幅提高发电机组的经济性;同时,在发电机组负荷变化时保证主机高、中、低压缸都处于较高效率的工况范围内工作,减少厂用电率,提高二次再热的总体工作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06845234U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20804192.0
申请日:2017-07-05
Applicant: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节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包括凝汽器(6)、辅助汽轮机(5)以及依次连接的锅炉、主汽轮机和主发电机(4),主汽轮机包括高压缸(1)、中压缸(2)和低压缸(3),锅炉与高压缸连接,低压缸与发电机连接,中压缸的排汽口与辅助汽轮机的进汽口连接,低压缸的排汽口和辅助汽轮机的排汽口均与凝汽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汽轮机、低压缸与中压缸的排汽口连接,通过控制辅助汽轮机抽汽量可直接调节低压缸的进汽量并间接影响高压缸和中压缸的进汽量,使主汽轮机的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运行在更接近各自效率的最高点,提高了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变工况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206987895U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720889219.0
申请日:2017-07-20
Applicant: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F01D15/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厂节能领域,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组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装置,所述发电机组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装置包括主汽轮机(1)、背压式小汽轮机(2)、凝汽器(3)和热泵(4),所述主汽轮机的抽汽出口与所述背压式小汽轮机的蒸汽入口连通,所述背压式小汽轮机的排汽通往热网换热器,所述主汽轮机的乏汽出口与所述凝汽器连通,来自所述凝汽器的冷却水在所述热泵中加热热网回水,加热后的热网回水通往热网换热器,所述背压式小汽轮机与所述热泵电连接。该发电机组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装置减小了节流损失,提高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水平;同时,实现废热再利用,提高了机组的供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2995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385257.5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力设备智能运维系统及方法,其中的方法包括:热力系统组态建模方法;模块化伴随仿真方法;热力系统运行优化方法;热力设备性能劣化分析方法;热力设备状态异常评估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为热力设备智能运维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热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881433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07519.1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机组的性能评估方法、系统、设备与存储介质,涉及热电机组试验技术领域,包括步骤:通过热电机组运行的历史数据建立稳定工况预测模型,在满足性能试验的运行时段自动发送试验建议,确认开展试验后将热电机组由运行模式自动切换到试验模式;采集运行参数及液位数据,并使用工质实时温度预测技术确定工质实时温度,完成后将热电机组恢复到正常运行模式;利用工况稳定性判据对试验模式下的采集数据进行工况稳定性评估,将满足工况稳定条件的数据存为有效试验数据;将有效试验数据进行系统质热平衡分析,获得热电机组热力性能指标。本发明实现设备及系统稳定工况的能耗状态评估,根据能耗分析结果完成热电机组性能劣化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65958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651120.7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9 , G06N3/088 , G06N3/0895 , G06N3/092 , G06N20/0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轮机机器学习方法及系统,基于第一性原理或经验公式建立汽轮机传统模型,再结合已有汽轮机已有输入输出参数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根据系统设计参数,基于第一性原理或经验公式建立对应汽轮机的发电系统模型,结合已有的发电系统运行数据修正,同时基于已有的发电系统、汽轮机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对修正后的发电系统、汽轮机传统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输入更宽的工况,用产生的数据根据数据来源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汽轮机机器学习伴生模型;本发明在同样高的精度下,对数据的质量依赖相对较小,需要的数据量更小,实现了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宽的工况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4811990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10050.4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F25B9/00 , F25B29/00 , F25B30/02 , F25B40/06 , F24D3/18 , F24D18/00 , F24F5/00 , F01D15/10 , F01K11/02 , F01K25/10 , F24D1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热泵循环结合的联产系统及方法,其中的联产系统,包括:热源、CO2透平、CO2回热器、CO2预冷器、CO2冷凝器、CO2增压泵、发电机、热泵压缩机、加热器、冷却器、节流阀、第一三通及第二三通。本发明利用同一个或同一组换热器同时充当动力子系统的冷却器和热泵子系统的蒸发器,巧妙地实现了两个子系统的有机耦合,一方面提高了动力子系统的发电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热排放,满足了用户的冷、热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06224023B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610596103.8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合循环间接空冷系统,包括空冷岛和凝汽器,空冷岛的出口端通过工质泵连接至凝汽器的工质入口端,凝汽器的工质出口端连接至工质透平,工质透平的出口端连接至空冷岛的入口端;凝汽器的蒸汽入口端连接有主汽轮机,主汽轮机的入口端连接有主蒸汽管道,主汽轮机的功率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发电机,工质透平的功率输出轴上连接有辅发电机,凝汽器的凝结水出口端通过凝结水泵连接至凝结水管道,工质透平的出口端与空冷岛的入口端之间设有工质罐。本发明能够更高效、环保、可靠地利用高寒地区的冷源优势以降低空冷机组的煤耗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98997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726167.5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流动显示实验装置,包括环形水槽、整流栅、流体循环输送系统、示踪粉末和绕流物体;环形水槽内设有观察流道、渐缩流道与进水流道;整流栅设置在环形水槽内,且位于渐缩流道的拐角处;流体循环输送系统设置在环形水槽内,用于使添加在环形水槽内的水流循环流动;示踪粉末用于撒在环形水槽内的水流中便于观察水的流动状态;绕流物体有多个,且每个绕流物体的形状不同,摆放在观察流道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流体流动显示实验装置的实验方法,采用开放式环形水槽,示踪粉沫在水槽内循环流动,不会产生消耗,同时本发明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可根据需求随时更换绕流物体,实现不同形状物体的绕流演示实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