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12531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831493.7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固态电池,属于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包括固态电解质、有机离子型塑晶材料和纤维化粘结剂,纤维化粘结剂形成为网状结构,固态电解质和有机离子型塑晶材料均分布于网状结构中。有机离子型塑晶材料的塑晶相的温度范围为‑60℃~300℃。有机离子型塑晶材料的阳离子能够吸附在固态电解质表面,使得有机离子型塑晶材料产生更多的阴离子在锂金属表面还原分解原位生成高亲锂化合物含量的SEI层,从而提高了制得的固态电池的界面稳定性,降低电极材料表面阻抗,实现固态电池在不降低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改善枝晶生长和钝化层副反应等问题,固态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和较高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12433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851552.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干电极膜及其制备方法、干法电极、固态电池,属于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干电极膜包括纤维化粘结剂和包覆有聚合物的电极材料,纤维化粘结剂形成为网状结构,包覆有聚合物的电极材料分布于网状结构中。其中,聚合物在0~30℃温度下的弹性模量≥2GPa。本申请干电极膜中的纤维化粘结剂形成为网状结构,从而起到骨架的作用,包覆有聚合物的电极材料能够分布于网状结构中形成稳定的干电极膜,纤维化粘结剂和包覆有聚合物的电极材料能够构建电极内部双重缓冲空间,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固态电池在循环过程中施加的外部压力,提高了固态电池低压力下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783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051263.9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4/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本发明提供的硅基负极,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硅颗粒60~70份、SnS2颗粒10~15份、碳纳米管10~15份和Li4SnS4颗粒5~10份。本发明的硅基负极中,硅作为主要成分,可提供较高容量;SnS2的引入在提供容量的同时提升了硅基负极的导电性;碳纳米管作为骨架起到支撑的作用,在硅颗粒与SnS2颗粒间构筑良好的导电网络;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4SnS4的添加提升了硅基负极的离子导电性;解决了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率高及导电性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78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410051263.9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4/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本发明提供的硅基负极,按照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硅颗粒60~70份、SnS2颗粒10~15份、碳纳米管10~15份和Li4SnS4颗粒5~10份。本发明的硅基负极中,硅作为主要成分,可提供较高容量;SnS2的引入在提供容量的同时提升了硅基负极的导电性;碳纳米管作为骨架起到支撑的作用,在硅颗粒与SnS2颗粒间构筑良好的导电网络;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4SnS4的添加提升了硅基负极的离子导电性;解决了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率高及导电性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70601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78886.4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48 ,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该复合负极材料包括内核,内核为单质硅和/或硅氧化物形成的二次颗粒;复合负极材料还包括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第一包覆层的材料选自二氧化锡,其至少部分包覆在内核的表面,可选的剩余部分位于二次颗粒之间;第二包覆层的材料为碳,其包覆在内核表面的第一包覆层之外,且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之间通过碳氧单键化学键合。该复合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能够提高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间通过碳氧单键化学键合,有利于增强两层间的机械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49722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395853.9
申请日:2023-04-1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浸提有价金属的方法,包括:将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片进行焙烧,得到正极材料粉体;将有机酸、过氧化氢同时添加至盛有正极材料粉体的反应器中,使有机酸、过氧化氢与正极材料粉体发生酸浸反应,以使正极材料粉体中至少部分的金属离子进入溶液或析出。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回收方法会损害环境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1707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089086.X
申请日:2024-08-0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10/0525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20 , C01B32/15 , C01B33/02 , C01B3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硅碳负极材料,包括基体和包覆于所述基体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基体包括内核以及位于所述内核表面的复合层;所述内核包含石墨;所述复合层包含纳米硅和氧化硼;所述包覆层包含纳米碳。本发明的硅碳负极材料以石墨作为内核,氧化硼将纳米硅均匀黏附在石墨表面,可提高纳米硅与石墨的附着力,避免充放电过程中硅材料从石墨表面脱落;纳米碳包覆层可避免硅颗粒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发生副反应,同时可增加硅碳负极材料电子电导率;本发明的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431552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895972.5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固态电解质膜、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在第一膜层的上下表面叠放第二膜层,热压,其中第二膜层中的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第一膜层中的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之比为1:2~20,且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25~5,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1.1,能够降低制得的固态电解质膜的表面孔隙率,提高离子电导率和拉伸强度。在应用于固态电池时,能够提高固态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43155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95972.5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固态电解质膜、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在第一膜层的上下表面叠放第二膜层,热压,其中第二膜层中的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第一膜层中的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之比为1:2~20,且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25~5,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1.1,能够降低制得的固态电解质膜的表面孔隙率,提高离子电导率和拉伸强度。在应用于固态电池时,能够提高固态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92608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668059.3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21/02 , B22F1/10 , B22F10/14 , B22F10/64 , B33Y10/00 , B33Y40/20 , B33Y70/10 , H01M4/3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铝基硅碳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全固态电池和用电设备。铝基硅碳合金主要由金属铝、硅单质、导电炭黑和粘结剂经3D打印、脱脂处理和烧结后制得;金属铝、硅单质和导电炭黑的质量比为5~7:1~4:1~3。本发明采用粘结剂喷射成型3D打印技术,将含有金属铝、硅单质、导电炭黑的粉末熔融3D打印成型,利用快速凝固原理形成Al‑Si‑C合金,制得可用于全固态电池负极的具有极高的室温电导率的铝基硅碳合金,可提升负极的机械强度和韧性,缓解硅体积膨胀,提升由其制得的全固态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