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52596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91589.0

    申请日:2023-06-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将负极活性材料、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水混合涂布,得到固态电池负极极片;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第二粘结剂混合得到固态电解质层;将正极活性材料、第二导电剂、第三粘结剂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混合得到固态电池正极极片;将上述材料叠片后等静压,得到固态电池;其中,固态电池负极极片的孔隙率为30~50%;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D90为200nm~10μm。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有效避免了有机溶剂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不良影响,得到的全固态电池离子电导率高,界面相容性好,并极大地降低了环境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固态电池制备方法。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及钠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675957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85521.4

    申请日:2023-06-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及钠离子电池。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含钠层状氧化物及包覆在含钠层状氧化物表面的包覆层,包覆层为具有NASICON晶体结构的聚阴离子含钠化合物,聚阴离子含钠化合物包括钠和过渡金属元素;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总残钠含量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质量的2.4~4.2wt%。较少的残碱(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有助于提高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匀浆涂布时的加工性能。具有NASICON快导钠离子导体结构的包覆层可以提升材料的表面稳定性,最终使得采用了此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兼具优异的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等电学性能。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58136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211520741.3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化学式为Li3‑xCuxMX6‑xAx,其中,M选自In、Sc或Y,X选自Cl、Br或I,A为赝卤阴离子,0.01≤x≤1。本发明的有机无机杂化的锂离子电池卤化物固态电解质通过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中的卤素位点引入赝卤阴离子,大幅降低了由卤离子带来的湿度不稳定性,大大加强了卤化物电解质的湿度稳定性,室温离子电导率仍较高;也因此使得卤化物电解质更容易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压制成片,更方便了全固态电池的组装,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具有良好的大规模商业化、实用化应用前景。

    一种部分双重包覆硅负极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1468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49517.3

    申请日:2023-03-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部分双重包覆硅负极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尤其涉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将硅颗粒和含氮化合物以预设质量比H进行球磨混合,得到混合物;步骤S2,将所述混合物转移至真空管式炉中进行保温,得到热处理产物;步骤S3,将所述热处理产物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G克PAN进行搅拌,得到固含量为M的浆料;步骤S4,将浆料均匀涂覆在Cu箔上,并将涂好的极片转移至真空管式炉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极片随炉冷却得到部分双重包覆硅负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部分双重包覆硅负极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吸收硅体积膨胀带来的应力,提升材料的性能,同时避免使用粘结剂带来的容量损失。

    纳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制备方法、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692638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073177.5

    申请日:2022-0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制备方法、极片及锂离子电池;所述纳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碳基骨架、硅基活性物质和包覆层;所述碳基骨架为人造石墨;所述碳基骨架表面刻蚀有深度为5‑100nm的孔;所述硅基活性物质嵌入碳基骨架表面的孔中;所述硅基活性物质为纳米硅和碳纳米管混合材料;所述包覆层包覆在表面嵌入了硅基活性物质的碳基骨架上。本发明的复合硅基活性物质颗粒可大幅度提升容量,提升负极的能量密度;碳基骨架和包覆层碳层可以缓冲硅嵌锂的应力,抑制硅的膨胀和粉化从而改善循环寿命;复合硅基活性物质颗粒中的碳纳米管形成导电网络,提升硅与石墨颗粒之间的导电性,改善倍率与快充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