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92346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08176.4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 , 青岛大熊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Inventor: 任翔宇 , 熊学军 , 朱正涛 , 胡筱敏 , 杨爱民 , 解志军 , 黄景帅 , 陈亮 , 于龙 , 郭延良 , 鞠霞 , 孙佳 , 云升军 , 杨光兵 , 回贞立 , 崔欣梅 , 王颖杰 , 高皜 , 张超 , 郑棒信 , 荣林泰 , 王宇 , 崔虎山 , 李峂玥 , 高健男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内孤立波结构海洋学观测领域,提供一种用于海洋内孤立波观测的自消浪浮标,主要创造包括:(1)内孤立波观测浮标整体尺寸的可滤波化设计;(2)对内孤立波观测浮标的浮标体与观测系统进行物理隔断和计算隔离的分体化模块式设计;(3)为内孤立波观测浮标的浮体设制波浪减摇器;(4)为内孤立波观测浮标的观测系统设制波浪减震器;(5)内孤立波观测浮标的垂向三级运动学维稳设计。该内孤立波观测浮标能够有效缓解表面波对的浮标的剧烈摇晃和标体对观测仪器的剧烈震荡,实现对内孤立波的准确预报,为水下活动和海洋工程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500943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870833.8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海洋内孤立波观测平台,包括承载框架、观测设备和缓冲组件。承载框架上安装有多个竖向设置且间隔分布的浮体,表面波可在多个分散的浮体间穿行,有效减轻内孤立波经过承载框架和浮体时的掉深效应,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螺旋状浮体减少了其与表面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观测平台的稳定性。缓冲组件能够吸收过滤海水的纵向和横向波震荡,进一步消除残余波动对观测设备的影响。缓冲组件连接于承载框架的重心处,即观测设备位于承载框架的重心下方,使得整个观测平台的浮力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能够进一步提高观测设备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观测效率和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水下活动和海洋工程提供有效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218617073U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21897824.X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海洋内孤立波观测平台,包括承载框架、观测设备和缓冲组件。承载框架上安装有多个竖向设置且间隔分布的浮体,表面波可在多个分散的浮体间穿行,有效减轻内孤立波经过承载框架和浮体时的掉深效应,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螺旋状浮体减少了其与表面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观测平台的稳定性。缓冲组件能够吸收过滤海水的纵向和横向波震荡,进一步消除残余波动对观测设备的影响。缓冲组件连接于承载框架的重心处,即观测设备位于承载框架的重心下方,使得整个观测平台的浮力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能够进一步提高观测设备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观测效率和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水下活动和海洋工程提供有效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8193886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147360.8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环境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洋环境要素的台风移动轨迹前向法投影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利用台风离散观测记录进行三次样条插值进行分辨率提升,并利用数学矢量法求解台风移动方向左右法向;然后,确定法向距离,界定研究区域,形成空间位置数据集,并完成向经纬度坐标的转换。再者,遥感观测数据向得到的空间数据集进行插值,得到投影后的海洋环境场遥感数据;并迭代求解,得到所有台风前进向和法向为基础的遥感观测网格化数据集。最后,利用网格化数据集进行海洋环境响应过程分析。本发明能够准确揭示在台风不同方位处海洋环境的响应结果,有助于提升对海洋台风相互作用的科学认知。
-
公开(公告)号:CN1181938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147360.8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环境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洋环境要素的台风移动轨迹前向法投影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利用台风离散观测记录进行三次样条插值进行分辨率提升,并利用数学矢量法求解台风移动方向左右法向;然后,确定法向距离,界定研究区域,形成空间位置数据集,并完成向经纬度坐标的转换。再者,遥感观测数据向得到的空间数据集进行插值,得到投影后的海洋环境场遥感数据;并迭代求解,得到所有台风前进向和法向为基础的遥感观测网格化数据集。最后,利用网格化数据集进行海洋环境响应过程分析。本发明能够准确揭示在台风不同方位处海洋环境的响应结果,有助于提升对海洋台风相互作用的科学认知。
-
公开(公告)号:CN11284936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102943.5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IPC: B63C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剪刀结构,它涉及液压剪技术领域。包括液压油泵、液压油缸、拉簧、液压油囊、行程开关、进油管和高压油管,进油管分别与液压油泵和液压油囊相连,液压油囊前端设置有行程开关,液压油泵还通过高压油管与液压油缸相连,液压油缸两端的活塞与液压剪的尾部两手柄连接,手柄之间设置有拉簧,手柄的前端为液压剪剪口。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剪切效果好,使得潜标能够顺利打捞,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270690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110102940.1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机器人,它涉及一种机器人。包括第一推进器、第二推进器、液压剪、双频声波换能器、第一高频声波换能器、第二高频声波换能器和水密舱,水密舱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推进器、第二推进器,第一推进器前端连接有第一高频声波换能器,第二推进器的前端连接有第二高频声波换能器,水密舱的前端设置有液压剪;所述的水密舱内部设置有减速电机、磷酸铁锂电池包和中央运算控制器。本发明结构精巧,航速高、航程大、续航时间长、姿态稳定性强,使用方便可靠,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896069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48998.1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卫星海洋观测系统,其包括:多个浮标单元,采集海洋表层的环境数据信息,得到表层观测数据,定期发出第一电磁波信号,根据远程控制信号执行相应观测动作;多个潜标单元,采集相应深度层的海洋信息,得到深层观测数据,定期发出第二电磁波信号;数据融合处理系统,对第一和第二电磁波信号解码,得到表层观测数据和深层观测数据,根据表层观测数据和深层观测数据生成观测报告,输出配置信号及远程控制信号;多卫星通信系统,其包括多个卫星,不同卫星以不同频段与数据融合处理系统、浮标单元和潜标单元通信,将第一和第二电磁波信号发送至数据融合处理系统,及将配置信号和远程控制信号发给多个浮标单元。本发明观测效率高且灵活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976509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0912580.0
申请日:2023-07-24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观测数据获取技术领域,公开了准同步大规模多站位近岸海流连续观测方法、系统及应用。观测方法为对多站位同步海流连续观测的观测站位、调查船、调查顺序进行空间和时间方面的优化;每个调查船需在潮期内先后完成1‑2个站位的调查任务;提高了多船同步海流观测的观测效率,提高了调查船的利用率,在1个典型潮期内高效完成2个批次海流观测;本发明在工作量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增加了调查单位一倍的调查能力,解决了受限于调查人员、调查船和观测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准同步多站位海流连续观测数据经实际检验,与常规方法获取的海流数据质量基本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14048588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111209675.3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洋CTD异常值剔除方法、系统、存储介质、终端及应用,涉及海洋环境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利用三次样条函数对海洋CTD剖面电导率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基于最小二乘法计算多项式拟合残差,将最大拟合残差点对应的电导率数据用拟合结果替代;经过多次拟合,直至最大拟合残差不再继续减小时停止。将最大拟合残差极小值对应的拟合次数确定为最优拟合次数,最优拟合次数内所有最大拟合残差点对应的电导率数据识别为异常值,并在每次拟合过程中使用拟合结果替代异常值,从而剔除整个剖面数据中的所有电导率异常值。本发明避免了多次无效的重复操作、剔除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大量误判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