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8577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70113.X
申请日:2024-02-06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螺旋式轨道列车吸能防爬装置,包括防爬架和推进装置,防爬架包括硬质连接座,且硬质连接座上交错设置有用于防爬的插接凸起和插接槽。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螺旋式轨道列车吸能防爬装置,列车在碰撞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防爬架实现了列车碰撞时的防爬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外侧第二环形切割刀对外侧主凸起的切割作用、内侧环形切割刀对螺旋配合凸起的切割作用、破碎钻头对吸能柱的挤压破碎作用以及通过挤压座和内螺旋槽对吸能柱被破碎后所产生的废屑进行挤压排除的挤出作用,能够有效的对列车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吸能,从而来解决现有防爬装置吸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碰撞事故的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1976726B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010871042.8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轨车辆的转向辅助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转向辅助系统包括:转向辅助装置;轨迹识别装置,采集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障碍物识别装置,采集其它道路使用者及障碍物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车体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智轨车辆的运动参数,并将运动参数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碰撞风险预警装置,在智轨车辆的碰撞风险等级达到预设等级时发出预警信息。该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考虑了驾驶员操作的介入及潜在碰撞风险的影响,可避免自动循迹功能与驾驶员根据自己的意识对车辆进行的操作产生冲突,可提高智轨车辆的交通安全性,避免驾驶员未及时采取避撞措施导致的交通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1976751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10870006.X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轨列车横向加速度的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转向辅助系统包括自动循迹开关、车体信息采集装置、轨迹识别装置、转向辅助控制装置、主动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自动循迹开关用于开启或关闭自动循迹;车体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智轨列车的运动参数,并发送至转向辅助控制装置;轨迹识别装置用于采集和处理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并发送至转向辅助控制装置;转向辅助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接收的运动参数和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控制主动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对智轨列车的行进进行调整。该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避免智轨列车高速变向或通过弯道时可能出现的被牵引车侧滑/甩尾的情况以及长编组智轨列车转小弯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76751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870006.X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轨列车横向加速度的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转向辅助系统包括自动循迹开关、车体信息采集装置、轨迹识别装置、转向辅助控制装置、主动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自动循迹开关用于开启或关闭自动循迹;车体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智轨列车的运动参数,并发送至转向辅助控制装置;轨迹识别装置用于采集和处理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并发送至转向辅助控制装置;转向辅助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接收的运动参数和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控制主动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对智轨列车的行进进行调整。该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避免智轨列车高速变向或通过弯道时可能出现的被牵引车侧滑/甩尾的情况以及长编组智轨列车转小弯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85775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170113.X
申请日:2024-02-06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螺旋式轨道列车吸能防爬装置,包括防爬架和推进装置,防爬架包括硬质连接座,且硬质连接座上交错设置有用于防爬的插接凸起和插接槽。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螺旋式轨道列车吸能防爬装置,列车在碰撞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防爬架实现了列车碰撞时的防爬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外侧第二环形切割刀对外侧主凸起的切割作用、内侧环形切割刀对螺旋配合凸起的切割作用、破碎钻头对吸能柱的挤压破碎作用以及通过挤压座和内螺旋槽对吸能柱被破碎后所产生的废屑进行挤压排除的挤出作用,能够有效的对列车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吸能,从而来解决现有防爬装置吸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碰撞事故的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80620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194474.8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碰撞吸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车辆螺纹式吸能防爬装置,防爬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折叠外壳,副吸能杆的外侧圆周阵列设置有多组连管,连管的中间设置有折叠管,圆周阵列分布的连管之间通过连接环管连通,连管的端部设置有接口,接口连接注入发泡材料的料泵,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现有吸能防爬装置进行改进,利用连管和折叠管的配合,从而包裹发泡材料,当安装完成后,利用发泡材料的填充,使得整体碰撞延伸,折叠外壳延伸,从而使得用以吸能的切削环和外螺纹抵在切削刀上,避免出现缓冲间隙,造成碰撞后的加速,及时的进行缓冲、吸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缓冲吸能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062067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194474.8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碰撞吸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车辆螺纹式吸能防爬装置,防爬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折叠外壳,副吸能杆的外侧圆周阵列设置有多组连管,连管的中间设置有折叠管,圆周阵列分布的连管之间通过连接环管连通,连管的端部设置有接口,接口连接注入发泡材料的料泵,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现有吸能防爬装置进行改进,利用连管和折叠管的配合,从而包裹发泡材料,当安装完成后,利用发泡材料的填充,使得整体碰撞延伸,折叠外壳延伸,从而使得用以吸能的切削环和外螺纹抵在切削刀上,避免出现缓冲间隙,造成碰撞后的加速,及时的进行缓冲、吸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缓冲吸能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976726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871042.8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轨车辆的转向辅助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转向辅助系统包括:转向辅助装置;轨迹识别装置,采集路面预设标线图像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障碍物识别装置,采集其它道路使用者及障碍物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车体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智轨车辆的运动参数,并将运动参数发送至转向辅助装置;碰撞风险预警装置,在智轨车辆的碰撞风险等级达到预设等级时发出预警信息。该转向辅助系统及控制方法考虑了驾驶员操作的介入及潜在碰撞风险的影响,可避免自动循迹功能与驾驶员根据自己的意识对车辆进行的操作产生冲突,可提高智轨车辆的交通安全性,避免驾驶员未及时采取避撞措施导致的交通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5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79029.6
申请日:2025-03-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23 , G06N3/006 , G06N3/084 , G06N3/092 , G06N3/098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创建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提取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的基本构型的几何参数,通过有限元仿真建立包含几何参数组合、最大力值、标准力值分布和结构质量的数据库;步骤2、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构建最大力值预测模型、标准力值分布预测模型和结构质量预测模型;将数据库数据分别投入三个预测模型中,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优化以及评价;步骤3、提取预测模型作为评价环境,基于强化学习框架获取最佳的超结构的几何参数组合。本发明能够高效、快速地实现具有多级准零刚度超结构的按需设计,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最优超结构几何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85645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53687.5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级承载的一体化准零刚度隔振器。该隔振器包括隔振器本体、及通过在所述隔振器本体的内部构造的孔洞形成的N层梁结构,N层梁结构沿所述隔振器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层所述梁结构包括多个斜梁、构造形成多个所述斜梁的多个孔洞、及凸台,所述斜梁用于实现梁结构的准零刚度特性,且所述斜梁的厚度与负载相关联,所述凸台用于实现相邻两层梁结构之间的连续接触变形。本发明通过使N层梁结构的斜梁具有不同的厚度,从而使N层梁结构具有至少两种不同负载下的负零刚度特性,打破了现有的隔振器仅能实现单一负载下的准零刚度和减振特性的缺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