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14663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210765415.2
申请日:2022-07-0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边缘计算、云计算以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云边端协同的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步骤:将人脸识别模型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层,构建计算图模型,以最小化计算图模型完成单次计算过程的计算时间为优化目标获取人脸识别模型的分割点;根据分割点调整人脸识别模型,在端设备上计算分割点之前的所有逻辑层,由边对分割点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计算,将计算产生的数据和分割点发送至云,通过云完成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的计算,输出识别结果。通过云存储人脸数据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和保密性,通过边缘服务器作为端设备和云之间的中间计算资源,有效缓解通信条件恶化带来的人脸识别计算延迟,保障了人脸识别的实时性、隐私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6216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0748009.5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7B1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定位及轨迹分析的轨道交通计费系统及方法,属于轨道交通付费技术领域,包括通信连接的人脸信息采集模块、轨迹分析模块、计费模块、人脸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该人脸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人脸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乘客的人脸图像与人脸大数据中心认证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匹配,并通过对比后的人脸信息获取对应乘客的账户信息,并基于轨道分析模块获取乘客的乘车轨迹,利用计费模块计算乘车费用,并在乘客账户中进行自动扣费,其实现了乘客轨道交通付费的无接触化计算和扣费,无需乘客再进行主动购票或刷卡等,大大提高了乘客的乘车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424385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0747774.5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端协同的轨道交通快速进站系统及方法,属于轨道交通进站检测领域,包括移动端,用于对乘客的人脸信息和健康码信息进行采集;第一通行模块,其用于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的通行;第二通行模块,其用于非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的通行;数据处理中心,其将乘客人脸信息、健康码信息和账户信息进行匹配,实现对乘客的健康码和乘票的线上核验。该系统通过移动端对乘客的人脸信息与健康码信息以及账户信息进行收集,使得第一通行模块处仅需要对乘客的行李、体温和是否携带危险品等进行查验,避免了传统安检过程中的健康码和票检核验程序,提高乘客在轨道交通中的进出站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27745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765336.1
申请日:2022-07-0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4L41/142 , H04L67/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边端协同的ResNet自适应加速计算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将ResNet模型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层,通过测试获得每个逻辑层在边缘服务器和端设备的计算时延和输出数据量;构建ResNet模型的计算图模型;将最小化ResNet模型完成单次计算过程的时间作为优化目标,根据计算图模型、每个逻辑层的计算时延和输出数据量求解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最小化优化目标时逻辑层在边缘服务器和端设备的最优分割点,将不同网络环境及对应的最优分割点间保存为映射表;根据当前运行的网络环境查找对应的最优分割点。本发明可以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进行自适应,快速地选取最优分割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134756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746690.X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用户轨迹筛选健康红码乘客时空伴随者的系统及方法,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其通过人脸图像采集模块、本地数据库模块、核心交换机、轨迹分析模块的组合设置,能够实现车站非付费区内乘客人脸图像的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非付费区内健康红码乘客的识别,并根据其走行轨迹完成相应时空伴随者的识别和筛选。本发明的基于用户轨迹筛选健康红码乘客时空伴随者的系统,其系统架构简单,使用方法便捷,能够对非付费区乘客进行人脸图像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非付费区乘客健康码数据的粗筛和精筛,完成健康红码乘客和其时空伴随者的快速筛选,为防疫管控措施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证,保证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114663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65415.2
申请日:2022-07-0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边缘计算、云计算以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云边端协同的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步骤:将人脸识别模型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层,构建计算图模型,以最小化计算图模型完成单次计算过程的计算时间为优化目标获取人脸识别模型的分割点;根据分割点调整人脸识别模型,在端设备上计算分割点之前的所有逻辑层,由边对分割点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计算,将计算产生的数据和分割点发送至云,通过云完成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的计算,输出识别结果。通过云存储人脸数据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和保密性,通过边缘服务器作为端设备和云之间的中间计算资源,有效缓解通信条件恶化带来的人脸识别计算延迟,保障了人脸识别的实时性、隐私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4093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09480.1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南京城驿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10/0637 , G06Q5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考虑主要出行方向的轨道车站影响区划分方法及系统,解决了既有最短路径的扩展泰森多边形生成并未考虑实际主要出行方向,存在多边形异常、不正确、孔洞较多等问题,其主要步骤包括:S1、依据数据资料确定中心等级以及对应轨道车站;S2、分别计算轨道车站对矢量网络中任一道路网节点A的吸引力值确定各道路节点的目的地车站;S3、计算道路网节点A,从周边各轨道车站前往目的地车站的广义时耗,迭代计算得到任一道路网节点的上车车站;S4、各道路网节点生成泰森多边形并赋予对应上车车站编号,各道路网节点依据上车车站编号合并后得到考虑主要出行方向的轨道车站影响区。
-
公开(公告)号:CN115131906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746706.7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的安检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介质,属于安检技术领域。所述安检方法包括:采集乘客的特性信息、身份信息、征信信息和在轨道交通信息中的通行信息,并存储至数据库。设置匹配方法,匹配方法用于将待检乘客的身份信息输入至存储至数据库中进行相对应的匹配,输出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采集待检乘客的特征信息,基于匹配方法和待检乘客的特征信息,获取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判断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若正常,则待检乘客走快速通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的安检方法,可以提高安检效率,满足轨道交通安全防控常态化要求下乘客安全快捷的出行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277452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210765336.1
申请日:2022-07-0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4L41/142 , H04L67/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边端协同的ResNet自适应加速计算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将ResNet模型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层,通过测试获得每个逻辑层在边缘服务器和端设备的计算时延和输出数据量;构建ResNet模型的计算图模型;将最小化ResNet模型完成单次计算过程的时间作为优化目标,根据计算图模型、每个逻辑层的计算时延和输出数据量求解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最小化优化目标时逻辑层在边缘服务器和端设备的最优分割点,将不同网络环境及对应的最优分割点间保存为映射表;根据当前运行的网络环境查找对应的最优分割点。本发明可以对不同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131906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210746706.7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的安检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介质,属于安检技术领域。所述安检方法包括:采集乘客的特性信息、身份信息、征信信息和在轨道交通信息中的通行信息,并存储至数据库。设置匹配方法,匹配方法用于将待检乘客的身份信息输入至存储至数据库中进行相对应的匹配,输出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采集待检乘客的特征信息,基于匹配方法和待检乘客的特征信息,获取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判断待检乘客的征信信息和通行信息,若正常,则待检乘客走快速通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的安检方法,可以提高安检效率,满足轨道交通安全防控常态化要求下乘客安全快捷的出行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