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05404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14026.9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子下山辅助设备,包括多个滑道主体和滑动体;多个所述滑道主体依次连接形成竹子下山时使用的滑行轨道;竹子的根部和竹子的尖部分别通过所述滑动体径向固定;所述滑动体与竹子均放置在滑道主体的内部空间内,所述滑动体与滑道主体的内壁滚动接触。本发明的竹子根部与顶部在竹子压实轮的作用下通过竹子弧形压实板对其成捆压紧,避免输送过程中竹子松懈、掉落;滚轮装置使得在集运过程中整体结构沿滑道主体内表面滑动时更加稳定,可实现竹子快速输送;滑动体对竹子起到限位作用;本发明设备无需将竹子切断即可将竹子输送到山下,可实现竹子快速输送。
-
公开(公告)号:CN11801620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11807890.2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nventor: 沈荣琦
IPC: G16C60/00 , G06F30/25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模拟颗粒污染诱导熔石英元件强激光损伤的方法,属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模拟研究领域。建立熔石英基底模型、熔石英颗粒和空气的二维轴对称模型,采用电磁波波束包络模块进行计算;调用COMSOL中的PDE模块,求解麦克斯韦方程与自由电子产生速率方程的耦合,熔石英颗粒中产生的自由电子密度,在PDE模块中将除了模型的中心对称线外的其他三条外围边界线都定义为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在PDE模块中选择所有的区域,并定义源项为自由电子密度对时间的导数dne/dt;将自由电子产生速率方程与双温方程进行耦合,计算自由电子密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以及电子温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和晶格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发明能够揭示熔石英颗粒污染诱导光学元件的损伤机理。
-
公开(公告)号:CN11801620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807890.2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nventor: 沈荣琦
IPC: G16C60/00 , G06F30/25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模拟颗粒污染诱导熔石英元件强激光损伤的方法,属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模拟研究领域。建立熔石英基底模型、熔石英颗粒和空气的二维轴对称模型,采用电磁波波束包络模块进行计算;调用COMSOL中的PDE模块,求解麦克斯韦方程与自由电子产生速率方程的耦合,熔石英颗粒中产生的自由电子密度,在PDE模块中将除了模型的中心对称线外的其他三条外围边界线都定义为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在PDE模块中选择所有的区域,并定义源项为自由电子密度对时间的导数dne/dt;将自由电子产生速率方程与双温方程进行耦合,计算自由电子密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以及电子温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和晶格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发明能够揭示熔石英颗粒污染诱导光学元件的损伤机理。
-
公开(公告)号:CN11949852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51069.8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23N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隙可调的仿形核桃破壳装置,涉及核桃加工领域,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仿形破壳机构,间隙调节机构和动力输送机构。所述仿形破壳机构包括仿形刀辊与仿形压板,用于产生剪切力并作用在核桃外壳,使核桃外壳破碎;所述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万向螺杆,所述万向螺杆末端设有调节手轮,用于挤压所述仿形压板并设置破壳间隙;所述动力输送机构用于给仿形破壳机构提供动力;本发明能对分级后的核桃进行针对性破壳,利用仿形刀辊与仿形压板破壳,具有简单方便,壳仁分离效果好,破壳率高,头路仁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84420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61585.2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D46/26 , G06F30/23 , G06F30/17 , G06T17/20 , G06F111/1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核桃树振动采收装置及其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属于林业机械领域。所述采收装置结构是: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座上,电机座固定安装在激振装置的外壳顶面上,电机的输出轴与激振装置的主动轴传动连接,连接杆的金属管一端与激振装置的外壳前侧面可拆卸固定连接,金属管另一端与夹持装置固定连接,三角支架与连接杆可拆卸固定连接。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步骤:建立三维模型;模型简化;材料赋予;边界条件与约束施加;网格划分;瞬态计算。本发明的模拟分析方法与实际工况一致,通过对主动轴施加转速,就可以得到树体上任意一点的振幅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本发明用于对核桃树振动采收装置的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799528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11807886.6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nventor: 沈荣琦
Abstract: 一种模拟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油滴脱附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属于光学基底模型的精密清洗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步骤一:建立熔石英基底模型;步骤二:建立溶液模型,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分子,得到包含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水溶液;步骤三:将烷烃污染物放置于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进行弛豫;步骤四:将已经达到吸附稳定状态的熔石英基底模型放置于步骤二建立的包含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水溶液的下方进行弛豫。本发明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熔石英的结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可真实的反应熔石英基底模型清洗过程中烷烃污染物的脱附过程,为理解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纳米油滴脱附过程的微观过程奠定基础,也为理解清洗过程中油滴的残留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11497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34772.1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B22F10/80 , G01B11/24 , G01B17/06 , G06T7/70 , G06T7/90 , G06T5/90 , G06T5/60 , G06N7/01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F17/18 , G06T5/50 , B22F12/90 , B22F10/25 , B33Y5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智能重建的增材制造沉积层形貌测量装置及方法,采集熔池区域图像和振动数据;将采集的熔池区域图像和振动数据输入深度自编码器进行处理,通过深度自编码器生成重建图像;并使用PSNR和SSIM评估重建图像的质量和稳定性;如果图像质量未达到预设标准,系统将计算出改善图像质量所需的最佳照明角度和摄像头位置;通过空心轴电机调整LED灯光和摄像头的角度和位置,确保光路均匀覆盖熔池表面,并捕捉到所有可能的光照暗区;如果图像质量达到预设标准,输出重建图像。本发明通过结合改进的监测设备和深度学习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沉积层形貌测试面临的挑战,提高了测试质量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149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34829.8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B22F10/30 , B22F10/368 , B22F10/38 , B22F10/85 , B22F12/90 , B33Y10/00 , B33Y30/00 , B33Y50/02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3/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构件增材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及应力预测方法和装置,通过可滑动式线激光头按时间序列进行扫描得到时间序列图像,构建与之对应的三维实时模型和得到熔池形成到冷却凝固过程中的表面位移差;将其作为表面位移载荷输入加载到三维实时模型中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获取温度场、应力场,并将红外热像仪测得的温度、应力传感器测得的应力与数值模拟得温度、应力对比,将得到的数据输入三维实时模型,形成实时熔池和沉积层的数字孪生体。本发明可以很好地减少模拟时间,提高打印过程数值模拟的效率,同时能够对大型构件打印过程产生的变形、裂纹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995287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807886.6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nventor: 沈荣琦
Abstract: 一种模拟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油滴脱附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属于光学基底模型的精密清洗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步骤一:建立熔石英基底模型;步骤二:建立溶液模型,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分子,得到包含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水溶液;步骤三:将烷烃污染物放置于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进行弛豫;步骤四:将已经达到吸附稳定状态的熔石英基底模型放置于步骤二建立的包含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水溶液的下方进行弛豫。本发明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熔石英的结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可真实的反应熔石英基底模型清洗过程中烷烃污染物的脱附过程,为理解熔石英基底模型表面纳米油滴脱附过程的微观过程奠定基础,也为理解清洗过程中油滴的残留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