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7503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1103889.6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IPC: G06V10/82 , G06V20/70 , G06V10/26 , G06V10/774 , G06V10/766 , G06V10/764 , G06Q10/063 , G06Q50/08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475 , G06N3/09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围岩风化程度的智能评估方法,包括:获取掌子面高清图像;建立隧道工作面风化围岩图像集;利用改进后的Swin‑Transformer模型实现对隧道工作面的软弱夹层、地下水和裂隙图像的识别和分割;建立多源工作面围岩风化程度数据集;利用练改进后的GBRT模型实现围岩风化程度的智能评估将工作面风化程度划分至:未风化、轻微风化、中等风化、强烈风化和完全风化,五个相应等级之一。该方法旨在解决目前隧道围岩风化识别过程中数据获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保证较高的隧道工作面弱夹层、渗漏水和裂隙等微小病害特征识别准确率,为隧道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保障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70312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57244.X
申请日:2023-12-20
Applicant: 南通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沉积修复的混凝土裂缝修补装置及施工工艺,该混凝土裂缝修补装置包括:混凝土裂缝修补装置,包括:电源;设置在待修复裂缝区域外的混凝土结构中,且承载电解质溶液的载液箱;固定在所述载液箱内部的阳极;与贯穿待修复裂缝区域及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的钢钉,所述钢筋作为阴极;连接所述电源和阳极、电源和钢钉的导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形成“钢筋—钢钉—导线—外部电源—阳极”的闭合回路,大大地减少了钢筋开凿的面积和深度,使得电沉积法修复裂缝更加便捷,为简化和推广电沉积法修复裂缝提供有效的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424021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582975.6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南通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富水砂性地层基坑的风险评估方法、装置及介质,方法包括:采集若干类基坑监测数据;按隶属关系设置若干级风险评价指标及隶属权重,所述的若干类基坑监测数据作为最低一级的风险评价指标;划分若干个风险等级以及每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隶属度函数;根据隶属度函数,计算每类基坑监测数据对于各个风险等级的风险隶属度;根据风险隶属度和隶属权重,通过加权计算,获得其余风险评价指标对于各个风险等级的风险隶属度分布,根据风险隶属度大小对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实时性强、准确性高、效率高和自动化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632680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611292.4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张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渗漏水状况重建方法,可根据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原理测量得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数据,并经渗漏水状况重建模型得到损耗因子分布图像,其中,模型训练过程为,首先对RSSI序列正问题仿真数值求解并归一化得到RSSI序列数据集以及路径损耗因子图像数据集,并由数据得出正问题规模、属性维数以及标签图像维度来确定模型架构以及初始化参数,然后经由训练学习算法得到渗漏水状况重建模型。该方法通过易获得RSSI数据与损耗因子分布图像之间的相关映射关系可以在较大面积、较大规模尺度上更及时实现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渗漏水状态重建,可减少渗漏水灾害导致的结构损坏、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
公开(公告)号:CN105956320B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610335185.0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设计产品数字生态系统化建模及存储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发动机的结构,将发动机包含的各子系统定义为群落、将发动机中的每个零件定义为个体,将每个子系统中同种零件个体的集合定义为种群;2)根据零件的结构特征建立每个零件的数学模型;3)建立种群的数学模型;4)根据每个子系统中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建立群落的数学模型;5)根据各子系统之间的装配关系建立发动机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加以存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零件的数字化存储过程中丢失的信息少,同时存储数据的冗余少。
-
公开(公告)号:CN105893658B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610182456.3
申请日:2016-03-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复杂产品生态网络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体素构造法建立复杂产品的复杂网络;2)以产品个体为对象,结合产品个体的环境信息,建立产品元;3)以实现相同功能为分类标准,将一个或多个相同结构特性的产品个体构成一产品种群,结合产品种群的环境信息,建立产品簇;4)以实现特定功能为分类标准,将一个或多个产品种群构成一产品群落,结合产品群落的环境信息,建立产品体;5)基于复杂网络建立复杂产品的产品生态网络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简化传统产品模型设计的复杂度,建立产品生态网络模型来反应产品元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达到智能设计与进化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447364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496159.5
申请日:2018-05-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9B2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时域抽样定理实验装置,包括便携式多功能数据采集设备、时域抽样定理实验模块和计算机,所述便携式多功能数据采集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和可编程直流电源;所述时域抽样定理实验模块包括:电信号连接器、时域抽样定理实验电路、时域信号观察通道选择电路和信号测试端点;所述计算机中运行有控制所述便携式多功能数据采集设备的驱动程序和用于对所述输出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功能测量程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便携式、多功能、接口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十分适合用于时域抽样定理的课堂示例教学和课后随身实验,便于学生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
公开(公告)号:CN105930556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23551.3
申请日:2016-04-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产品设计更改的传染病动力学演化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复杂产品划分为多个零件,建立复杂产品中零件之间的关系矩阵;S2:根据关系矩阵,建立两个零件中特征之间关系的相关特征矩阵;S3:根据每个零件中各特征之间关系建立自特征矩阵;S4:获取复杂产品中发生变化的零件,以及发生变化的零件中对应更改的特征,建立传染矩阵;S5:将传染矩阵和相关特征矩阵相乘后获得相关痊愈矩阵,将传染矩阵和自特征矩阵相乘后获得自痊愈矩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传染矩阵等数学公式定量描述复杂产品,从零件级和装配级两个方面计算产品信息量,简化传统产品模型设计的复杂度,达到智能设计与进化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85348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257078.5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IPC: G06T7/00 , G06V10/774 , G06V10/80 , G06V10/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缺失条件下隧道工作面岩体质量自动化评价方法,包括获取岩石隧道开挖面高清图像建立第一代图像数据集;改进并训练Swin Transformer模型,通过模型生成第二代图像集并智能获取隧道面关键信息,继而建立包含特征参数的多源岩石隧道面特征数据集;建立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通过EM算法对建立的贝叶斯网络进行训练和验证等过程。通过训练和验证后的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能够对数据缺失条件下隧道工作面岩体质量进行自动化评价,输出判定结果,从而解决预测围岩质量的准确性和效率较低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055742B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610334883.9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设计熵的产品自适应设计更改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发动机产品的生态系统模型:将发动机包含的各子系统定义为群落、将发动机中的每个零件定义为个体,将每个子系统中同种零件个体的集合定义为种群;2)确定设计更改最先受到影响的个体,并将该个体作为当前个体;3)进化当前个体直至该个体的设计熵达到设定阈值;4)根据所有已进化个体的进化结果以及产品的装配关系,确定是否还存在下一个受影响的个体,若为是,则执行步骤5),若为否,则更改结束;5)将该个体作为当前个体并执行步骤3)。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将大部分的修改交给程序去做,设计师只需要做少量的修改即可。
-
-
-
-
-
-
-
-
-